購物天堂危危乎 議而不決到何時

本港零售額連跌五個月,不僅業界叫苦連天,連內地官方傳媒也忍不住發聲,質疑香港還是不是內地人的「購物天堂」,直指本港旅遊模式「懶惰」、「食老本」,港府在提高接待能力方面「議而不決」。這些批評可謂一針見血,問題是港府聽得入耳嗎?

得益於個人遊政策,過去十年訪港旅客持續大幅增長,零售額水漲船高,足足增長了二點五倍,幅度不可謂不驚人,其中去年零售總額增長逾一成,被稱為「零售業的尖峰時刻」。正當業界展望明天會更好之際,不料風雲突變,今年三月零售額開始掉頭下挫,其後每況愈下,珠寶、首飾、手錶等奢侈品銷售淪為重災區,僅六月份便下跌近三成。以目前趨勢看,未來的日子依然不容樂觀。

訪港旅客人數目前仍有增長,零售額卻跌跌不休,這對「購物天堂」來說是很不尋常的。孰令致之?內地官方喉舌發表評論文章,歸咎於多方面因素,如訪港旅客消費模式轉變;內地反腐敗打擊對奢侈品的需求;本港激進勢力發起「驅蝗」行動,嚇退了不少內地客;港府決策受到政治環境的左右,限制奶粉銷售後又考慮削減個人遊數目的可行性,損害了香港的好客形象。不過,透過現象看本質,官媒直指少數激進分子的破壞行為只是「無妄之災」,香港零售額下滑有其內在原因,接待能力飽和就是其中之一。

旁觀者清,官媒分析本港零售業由盛轉衰的根源,雖不中亦不遠。事實上,過去十年間,無論業界還是港府都不思進取,只希望內地旅客多多益善,坐享其成,導致藥房、金舖、化妝品、電器等連鎖店遍地開花,但服務質素及模式卻未見改善,說到底就是吃老本。正如上述文章指出,隨着內地進一步對外開放,國際大品牌紛紛進駐,加上本港租金居高不下,兩地價格差距不斷變小,本港的購物天堂吸引力難免縮水。

說到底,零售業江河日下的最大責任在港府身上。訪港旅客去年增至逾五千萬人次,但本港大型旅遊綜合設施、交通路線、購物商場及酒店等配套設施卻沒有同步增長,接待能力由「飽和」惡化到「超負荷」,勢必埋下大量隱患。本來,疏導旅客並不是沒有辦法,輿論一再敦促當局在邊境設立購物城,既方便內地客就近消費,又可減少市區的壓力,可惜港府要麼充耳不聞,要麼坐而論道,結果一事無成,造成旅客同本地居民搶奪資源的亂象,激化中港矛盾,如果不是港府授人以柄,激進政客即使想搞事也不容易找到藉口。

一滴水可以看穿世界,零售業盛極而衰,旅遊業風光不再,產業結構愈搞愈窄,正是當局胡混度日、蹉跎歲月的寫照。本屆政府上台之初豪言「穩中求變、適度有為」,可惜兩年多過去,仍然走不出前總理朱鎔基批評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怪圈。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港府施政無能絕對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