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派是把政改和佔中綑在一起的,北京也如是觀。反對派的「策略」和鬥爭方式是政改方案如果達不到「真普選」的要求,就發動「佔領中環」抗爭。儘管反對派一再表示「佔中」是和平的,警察「清場」時絕不反抗,更不會「主動尋釁滋事,搞任何破壞行動」。但朝廷和香江府衙、建制派絕對不信,早就一口咬定「佔中不可能不違法、不生亂」,於是建制派、愛國愛港陣營在朝廷和梁班子支持下發動「民間簽名」反佔中,主題是反佔中就是反暴力,把「佔中」和「暴力」等同起來。
把「佔中」和政改綑綁起來「處理」,無論是對北京和反對派都意味着「佔中」一旦爆發就表明今次政改失敗,任何政改方案都不可能在「佔中」發生的情況下通過。因此,要避免「佔中」發生,最根本的是要拿出一個有較大討論空間的政改方案,如果人大常委會八月份的「一錘定音」讓反對派看不到有任何「討論真普選」的空間,如果香江府衙據此拿出的政改方案十分保守,那麼「佔中」就會無可避免的發生。而「佔中」發生後無論結局如何,是「引發動亂」被鎮壓,還是「警民雙方」都很克制「和平清場」,政改方案都不可能得到反對派的「放行」,只能原地踏步。
因此,八月份的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和香江府衙的具體方案極為關鍵,直接決定了政改和佔中的命運。分別在於「討論空間」的大小影響「談判」和醞釀「佔中」時間的長短,最短數天內爆發,最長不會超過半年。
從管治角度看,「佔中」的影響相對較小,時間不長。政改若通不過,原地踏步,對朝廷的香港政策和行政長官的管治影響會很大,時間很長。二○一七年北京還要面對最快在二○二二年處理政改問題,決定二○二七年的行政長官「普選產生辦法」,香港最少還要經歷十幾年的內鬥內耗和折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