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遊玩節目多,但不少熱門遊樂點卻成為「蚊子樂園」,途人隨時被叮得周身痕,更可能感染致命病毒。本港今年剛確診第二宗日本腦炎,記者日前巡視三大熱門公園,以「人肉測試」蚊患情況,在香港公園及赤柱馬坑公園逗留十五分鐘,即分別被逾十隻及三十隻蚊子叮咬;在荔枝角公園坐下不消五分鐘,亦已有多處蚊瘌,更出現可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雖然康文署指公園最少每周滅蚊一次,但蟲害控制專家指公園的滅蚊措施可能受天氣影響,滅蚊效果未必可持續;立法會議員亦促政府檢討防蚊措施。
日本腦炎殺埋身,繼上月中天水圍一名二十六歲女子被庫蚊叮後,感染日本腦炎,近日元朗亦有一名三十五歲女子中招,引起蚊患恐慌。
天水圍濕地公園已加強蚊患控制,惟本港不少公園仍是「十面埋蚊」,早前記者於下午約四時到香港公園視察,見到不少遊人被蚊叮得一撻撻,有到訪的遊人貼上驅蚊貼,亦有家長為子女噴蚊怕水。
「啪、啪、啪」記者以「人肉測試」公園蚊患,甫坐在長椅上,即遭四、五隻蚊子「攻擊」,而在十五分鐘內最少被十四隻蚊子「圍攻」。「日日企喺度返工咬到成身都係(蚊瘌)呀!」附近的小食亭職員表示,已全身噴蚊怕水,店內亦長期開風扇驅蚊,但身上仍被蚊叮得又紅又腫,她指過去一周曾見到有人噴灑驅蚊劑,但成效不太顯著。
暑假期間,赤柱亦擠滿遊人,馬坑公園吸引不少遊人觀光,惟大小遊人都在「左抓右抓」,更有人大呼「好痕呀!(蚊)咬到成身都係。」記者在公園逗留期間,一直有約六隻蚊子在身邊飛舞,短短十五分鐘內更擒獲三十六隻蚊子。
「建議唔好去,因有水池,超多蚊子……」荔枝角公園被不少網民公認為「蚊竇」,夏季不宜前往。本月初,記者於黃昏時分到達荔枝角公園,公園內有蚊紙及驅蚊機等滅蚊措施,惟仍然蚊患處處。帶同子女到公園玩耍的王太說:「我落嚟(公園)一定會着長褲,唔係被蚊咬死!」記者在公園長椅上坐下不夠五分鐘,足踝迅速被蚊子叮了三口,當中更有兩隻懷疑為可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
康文署發言人表示,轄下的香港公園及荔枝角公園會每周最少一次安排特別的滅蚊及清潔行動,亦會每日清理場地防蚊。屬房屋署轄下的馬坑公園管理外判商則指有定期在公園進行滅蚊工作。根據食環署資料顯示,今年截至六月,共收到三千三百五十宗蚊患投訴,元朗區的投訴佔最多數。
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副會長黃賢文指,五月開始為蚊患高峰期,蚊子於攝氏二十五度至三十五度間的孳生率最快,高溫加上雨水多及濕度高,令蚊子的生長期由九至十四日縮短至七天,故夏季滅蚊時間應加倍頻密。他表示,目前公園主要使用蚊油及冷霧控制蚊患,一般效用可達一周,「但落雨、淋花同潮濕都會影響藥物嘅殘留性,可能未必可以維持到一周。」他建議遊人做好個人防蚊措施。
家庭醫生關嘉美指,蚊子可傳播登革熱及日本腦炎等病毒,其中登革熱嚴重者可致登革出血熱,導致全身出血,令人休克,甚至死亡;而日本腦炎則屬過濾性病毒,可致抽筋及昏迷,痊愈後可能出現嚴重後遺症,影響神經中樞系統,令行動能力、視力及聽力等受損。「病毒無一種特定嘅藥物治療,只可以做支持性治療。」關解釋患者能否痊愈主要視乎個人體質,體弱患者可致嚴重併發症。
「除咗例行式嘅滅蚊措施,政府應該進行針對性、長久嘅滅蚊措施。」立法會議員黃國健認為,政府應考慮防蚊藥效及措施的頻率是否足夠,作出改善,以防病毒在本港爆發。
圖/文: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