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弄錯左右 女病人雙乳捱針

拮錯針、遺漏手術儀器於病人體內等事故在公立醫院停不了。醫院管理局公布新一期《風險通報》,有女病人與護士齊齊搞不清左右胸病變,放射科醫生以超聲波檢查尋遍右乳均找不到,照拮針抽檢,護士翻閱病歷方知病變位於左乳,最終病人雙乳捱拮。

有乳腺外科醫生表示,大部分幼針抽針檢查不施麻醉,痛楚猶如被深入抽血,醫生應確認病變位置才抽針,「唔見有嘢都照抽就怪少少!」;報告又提到腸癌病人接受腹腔鏡切腸手術,出院後腹痛再入院,才驚覺遺下長達十二厘米的引流管於體內,需再開刀移除。

公院首季風險通報逾40宗

公立醫院於今年首季共呈報十四宗嚴重醫療事件及三十一宗重大風險事件,後者以藥物事件佔多。

報告提到,一名左乳乳腺懷疑有腫瘤的女病人,被轉介至放射科進行超聲波及幼針抽針檢查,女病人錯誤向護士指稱病變在右胸,轉介信上雖已表明病變位置於左胸時針方向二至三時位置,護士閱畢後卻仍相信病人,安排接受右胸檢查。放射科醫生以超聲波檢查右胸無發現,但仍進行抽針檢查抽取右乳組織。護士再翻閱報告才知錯信病人,終再為病人的左乳檢查,成功找到病變位置並再抽針。

香港大學醫學院乳腺外科系臨床副教授鄺藹慧指,透過抽針檢查,可抽取組織送往病理部化驗以確定腫瘤屬良性還是惡性,病人接受抽針後乳房或遺下瘀傷及輕微流血,故醫生應先以X光或超聲波確認腫瘤位置才抽針。私人執業外科專科醫生熊維嘉則指,若超聲波檢查沒發現,但醫生臨床診斷摸到病人乳房有懷疑腫瘤,都應施針。

另有切腸手術遺12厘米管

報告亦披露醫管局錄得七宗病人體內遺漏醫療物料的個案。有外科醫生為腸癌病人施腹腔鏡切腸手術期間安裝引流管,當中逾十五厘米管道在病人體內,醫生術後九天要求護士抽出三厘米管道,其後引流管斷開亦只按指示棄置喉管,病人出院三個月後因腹痛再入院,經X光檢查始發現腹內遺下十二厘米引流管,需再施手術移除。

另一宗更涉及未出世胎兒,醫生經導管引入電極片夾在胎兒的頭皮監測心跳,至嬰兒出生滿月後父母發現其頭皮發炎,帶嬰兒求醫,經檢查竟找出嬰兒頭皮仍藏有管道端、直徑○點五厘米的金屬勾,原來這件遺漏的物料跟嬰兒一同「出世」,最終又要施手術連勾帶皮移走。

今年首季公立醫院醫療事故

一名腸癌病人接受手術後,護士獲指示將一條長近30厘米、上面開了三個孔的導管放入傷口引流,九日後護士按指示將喉管拉出3厘米,因最初欠缺喉管長度書面紀錄,護士不知喉管折斷以為已拔除,但有12厘米喉管遺留病人體內

一名病人接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順利,員工為手術工具消毒後,發現其中一個鑽頭有一處約1厘米的缺口,醫生隨即安排病人X光檢查,最終在股骨附近取出碎片

一名嬰兒出生前需接受心臟監察,婦產科醫生將一條電極連接到胎兒頭皮;嬰兒順產,助產士移除電極,他五日後出院。一個月後,嬰兒頭皮紅腫入院,X光發現有一小段螺旋形電極藏在他頭皮內幸順利取出

一名長期受克隆氏症困擾病人多次入院,掃描發現腰間有膿瘍,醫護人員先後為他引流五次膿液,並放入兩條導管;病人之後轉到另一醫院跟進,惟接手醫院為病人移除導管時,才發現有片紗布黏在導管

一名女病人接受乳房抽針檢查,轉介表格列明應在左乳抽針,女病人卻告訴護士是右乳抽針,結果放射技師在其右乳抽針無發現,護士翻看轉介表格才知出錯,女病人轉在左乳再抽一針

一名對某類眼藥水有過敏史病人接受白內障手術前評估,眼科醫生用一張預製藥物表格處方術前藥物,他在三種藥物名稱旁邊簽名,第四種藥物旁則漏空,該藥物正屬於令病人過敏的眼藥水;結果藥劑部在手術當日照樣配發四種藥物,全數滴到病人左眼,結果病人左眼發紅及左臉麻痹,手術延期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風險通報》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