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匯昨天舉行股東會,出現會場抗議活動,其實事件擾攘多年,卻仍沒有帶出政策方向上的核心討論。
隨着經濟活動高度發達,售賣低端產品的小型商戶,在商場開店的比例必然會大幅下降,因為土地資源有限,尤其是在香港更是緊張。所以隨着經濟活動的發展,需求增加導致租金上升,特別是人流暢旺和地理位置優越的商場,依靠低邊際利潤的小商戶,按照租金價高者得的原則,自然無法跟大商戶競爭。
這是不是意味小商戶便沒有生存空間?電子商貿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隨着互聯網和電子商貿的發展,愈來愈多人在網絡上開店。這些網店一般銷售價值較低的產品,因為在網絡上消費的風險比到實體店要大,所以消費者在網絡上進行高消費的意欲會比較低。電子商貿給了商戶另一個低成本銷售渠道,逐漸形成了實體店銷售高端和貴價產品,以及例如飲食行業等網絡沒法銷售的店舖。而網絡店舖則銷售低價產品,因為網絡空間可以隨意增大,跟實體店的土地資源有限完全不同。所以並非低端產品和小商戶消失了,只是必須要轉換銷售方式。
超級市場的產品銷售,最能夠說明這種情況。在眾多產品中,乾貨、拖鞋和文具等的邊際利潤最高,至於鮮果蔬菜等則比較低,可是現時網店的銷售主要集中在乾貨,對超市的高邊際利潤產品形成激烈競爭。如果是市場行為,不管是否領匯,都會有今天相似的情況。相反如果把這些商場定位為社區服務,就需要另一種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