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不是最難堪 貨櫃為屋更可悲

劏房是香港獨特的奇景,一個本來已經不大的住宅單位,還要被劏成幾個狹小的空間,這就是不少香港人的居所。而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隨着房屋問題日益惡化,不僅劏房遍地開花,連舊貨櫃也奇貨可居,「貨櫃劏房」應運而生,而且有價有市,香港居住不易,一屋難求,由此可見一斑。

近年上水及元朗等新界地區,貨櫃劏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的甚至形成小型屋苑,蔚為奇觀。這種貨櫃劏房空間狹窄,環境惡劣,住客蜷縮其中,箇中滋味可想而知。尤其是炎炎夏日,不僅悶熱難耐,而且危機重重,去年上水便發生一宗貨櫃劏房熱死人事件。雖然如此,貨櫃劏房的租金並不便宜,去年是三千五百元,今年已升至約四千元,結果照樣其門如市,戶戶爆滿。

狄更斯筆下的倫敦貧民窟,是陰暗、骯髒、混亂、危險的代名詞,想不到二十一世紀的香港,竟然重現十九世紀倫敦的場景,不禁予人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正所謂,有頭髮沒人想做瘌痢,人人都知道劏房居住環境惡劣而且危險,奈何基層市民根本沒得選擇,有劏房棲身哪怕是由舊貨櫃改裝,總勝過露宿街頭,日曬雨淋。正如地區人士所說,即使貨櫃劏房屬於僭建物,危機處處,但若港府一刀切取締,只會令貧窮住戶無家可歸。

事實上,取締違規劏房容易,但如何安置居民才是大問題。根據官方數字,目前全港大約有六萬六千多間劏房,居住人口十七萬,而真實數字可能還要多得多,而且並未計算近年出現的貨櫃劏房。面對劏房亂象,當局束手無策,只能不斷拖延問題,早前建議以發牌或業主登記制度規管劏房,不過是「鋸箭療法」,根本無助改善居住環境,亦無助消除劏房危機。相反,為劏房引入發牌制度,等於將劏房納入正常的房屋供應鏈,只會鼓勵更多業主將單位改建成劏房牟利,未來更加難以取締。

歸根究柢,要解決房屋問題,消除劏房亂象,關鍵在於增加房屋供應。但遺憾的是,儘管當局絞盡腦汁,到處覓地建屋,卻是阻力重重,處處碰壁。以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為例,本來不失為增加房屋供應的主要來源之一,結果竟引起極大爭議,甚至演變成政治風波,港府無能至此,令人徒嘆奈何。有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市民揚言不稀罕上公屋,問題是,你不稀罕,但其他無殼蝸牛怎麼辦呢?那些在貨櫃劏房裏面度日如年的基層家庭又怎麼辦呢?目前公屋輪候冊人數已逼近二十五萬,他們究竟何年何月才能上樓,只能望天打卦。事實上,在目前的社會和政治氣氛下,未來十年建屋四十萬個單位的目標只能淪為紙上談兵,根本不可能實現。

「當時淒涼已可嘆,而況後世悲前朝。」這兩句古詩恰是香港的寫照。多年前本港籠屋問題曾吸引外國傳媒爭相報道,成為國際醜聞,時至今天,籠屋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繼續惡化,連貨櫃劏房也遍地開花,這是港人的悲哀,更是港府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