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二○○三年沙士之後實施個人遊,至今已有超過十年的經驗,最近立法會一份有關個人遊的經濟貢獻簡報,揭示去年內地旅客在港購物金額差不多有一千七百億元,佔總體零售業三分之一,個人遊旅客對香港零售業的正面影響之大可見一斑。然而,這個數字背後引發的是愈來愈多中港矛盾,也令人不禁反思個人遊的好壞,以及香港旅遊業和零售業的未來。
平情而言,個人遊是救治香港經濟的一顆還魂丹,在沙士過後的香港,實在是百業蕭條及民怨四起,個人遊就好比一支強心針,將香港的經濟重回正軌,個人遊的作用是巨大的。可是個人遊的好處近年已逐漸下降,而反之其不利之處卻在上升,反映的是個人遊政策已到了臨界點,即個人遊旅客增多,不再令香港得到好處,而是將其不利之處放大。
在旅遊業的學術研究中,已有很多的報告表示,旅客會對當地環境、文化甚至資源上造成衝擊。在以旅遊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地區,當地人民就要忍受旅客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香港現時碰到的問題並不是香港獨有。也在旅遊業的學術研究之中,發現解決之道不外是廣開旅遊點,讓旅遊景點所遇到的壓力不致過分集中,又或是提升旅客的質素,例如以健康、醫療又或是文化旅遊作招徠,好使目標旅客的質素提升。從這個切入點看,香港就是沒有好好的從國際經驗學習,以致現在飽嘗苦果。
首先,是擴展旅遊資源、景點上的短路。這個問題已不止一次被提出,可是在擴展旅遊資源上,香港過去十年並沒有多大的進步。以一個彈丸之地去吸納不停增加的個人遊旅客,兼且未有相應的擴展承載能力,在邏輯上自然是行不通。以承載能力而言,香港要選擇的是減少旅客數目,又或是增加旅遊景點來應付增加的個人遊旅客,在自由市場的大前提下,我們不能限制個人遊旅客來港人數,所以我們只能從增加旅遊景點來提高承載力,可是這個偏偏卻是最大的敗筆。
過去我們從個人遊旅客身上輕易的獲得經濟好處,人們自然希望這個模式可以繼續下去,要增加旅遊資源或是景點,這個卻沒有多大的留意,因為在固有的模式已可有豐厚的好處時,是不容易叫業界更改,到了業界在承載力發現不足時,香港已錯過了提高承載力的黃金機會。去年落成的酒店房間數目大增,是市場力量應付增加來港旅客的表現,可是這個增加卻是滯後,原因是真正供應緊張的時刻已過,現在的酒店房間增加在時間上並沒有完美的配合。這個例子說明了,單靠業界是不足以面對個人遊的壓力,政府的放任政策是造成問題的因由,而結果卻要由整個社會來承擔。
其次,是個人遊的質量。在開放個人遊旅客來港旅遊時,剛開始是有很多限制,而且主要集中一些大城市,來港的個人遊旅客的質素自然較高。問題是當我們發現個人遊對香港的好處時,巴不得多一些個人遊旅客,除了上文所說的承載力不足之外,多了其他地區來港的個人遊旅客,在旅客質素上自然下降。他們的一些行為甚至引起香港市民的不滿,這個現象的主因,除了是文化差異之外,香港旅遊業以數目為先,質素不顧的方針也是原因,而在這個層面上,政府除了以自由市場來解說之外,並沒有任何建設性的方案。
從零售業的數據來看,個人遊對香港經濟有很大的貢獻,可是這個大餅並不是用多多益善這個策略便可奏效,其需要是多維的盤算,偏偏我們卻以短期目光來視之,又怎不在開放個人遊旅客中碰個焦頭爛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