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風波翻湧不息,運房局局長張炳良說,若政府調查報告證明自己犯錯,他會問責辭職。說出口的話,如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張炳良這次把仕途都押上了。
不過,若以為張炳良在豪賭,便捉錯用神了。本欄上周三引述消息指,這名書生局長意興闌珊,萌生去意,港府內部游說挽留,事隔數日,當事人才宣諸於口,反映有關挽留已奏效,港府高層想必已詳細計算過,調查報告燒到運房局的機會微乎其微。畢竟,梁班子上場兩年,風風雨雨,明槍暗箭,最近才稍見喘定,重整旗鼓,實在經不起再一次高官落台的震盪,承受不起再一波的政治風暴的衝擊。張炳良政治學者出身,這一點不可能不明白,亦不可能不顧及,現在拋出問責承諾,反可卸力,議員與傳媒不再天天纏問追打,其實是以退為進的招數。
只是,高鐵醜聞餘波未了,如果張炳良沒事,港鐵行政總裁韋達誠又賴着不走,民憤如何疏導呢?看來又是一招拖字訣,港府調查,港鐵調查,查來查去,查足幾個月,等市民怒火消散了再說,這是政府一以貫之的慣伎。換了以前,韋達誠最終必成了祭旗品,同時被兩份調查報告猛火炮轟,再厚顏的人也待不下去,只是今屆政府怕麻煩,會否選擇息事寧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這個答案,全社會都等着。
其實,高鐵工程黑洞諱莫如深,折射出的不僅是港鐵管理烏煙瘴氣,更是港府監管形同虛設。醜聞曝光了,究責懲治固然重要,同樣重要的是找出辦法修補監管漏洞。當局指會加插更多人進駐港鐵董事局,包括一名政府董事及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其實,如果監管制度有效有力,一名官員坐進去已足夠,若監管制度有形無實,再多十個人也是枉然。
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