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府在中醫院運作擬初步「定調」,惟學術界及前線中醫師仍意見紛紜。中大中醫中藥研究所臨床研究中心總監梁秉中指出,中西醫協作涉及複雜權責問題,要協調診症的難度不小。他舉例,七、八年前亦有私家醫院及大學中醫藥學院研究協作治療,但最終無法成事,「當時由院長至專科醫生都覺得行政上難做,如果中醫斷錯症,病人心臟病發、中風,邊個負責?」
梁秉中認為業界要先為中醫院定位,例如較危急的止血、分娩等依舊歸西醫院處理,中醫院則專注調理身體、癌症紓緩及奇難雜症。
若以日間醫院方式運作,非牟利機構毋須兼顧病理化驗、急症搶救等西醫事務,在財力及管理上較容易應付。他又指港府以往不重視中醫培訓,「培訓一個西醫花三、四百萬,一個中醫就只有幾十萬。」冀中醫學生日後可在中醫院病房看診,涉獵更多病例,提升培訓及研究質素。
另外,由一班本地培訓中醫師組成的「香港前線中醫聯盟」早前去信食物及衞生局,要求將中醫院納入公營醫療系統。聯盟成員、於東華三院任中醫師的陳宇傑指,現時由非政府機構、大學及醫管局合作營運的中醫教研中心,均自負盈虧,診金連兩劑藥收一百二十元,多配一劑再收五十至六十元,每星期藥費至少四、五百元,比現時港府資助的普通科門診每次收四十五元,相距太遠,且住院成本必定更貴,中醫院惟有納入公營醫療體系,才能惠及大眾。
成員林昶文表示,中醫院將成本地大學中醫教學醫院,自負盈虧下,即使聘得內地名中醫,也可能忙於診症而影響教學及科研。本港自九八年起已培訓超過七百名中醫師,入職月薪一萬八千元,略高於配藥員。林認為,公營的中醫院可提供合理薪酬架構和晉升階梯,有助培訓中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