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患者「骨頭脆」,跌一跌更有骨折風險。脊椎骨、手腕骨及髖骨是三大常見骨折患處,有研究指八成髖骨骨折患者一年後出現日常活動困難;有兩成人骨折後首年死亡。患者除多吸收鈣質及多做防跌運動訓練外,需定時服藥提升骨質密度,減低骨折風險。但有調查發現,兩成四受訪患者「食剩藥」。香港大學醫學院藥物安全應用研究中心總監崔俊明指,病人不當或漏服骨質疏鬆藥,長遠或增骨折風險,提醒患者按指示服藥。
本港約三十萬婦女及十萬名男士患骨質疏鬆症,骨科專科醫生麥建章表示,骨骼組織的鈣質隨年齡增長逐漸流失,女性更年期後雌激素減少、運動不足等都會令骨質流失,引發骨質疏鬆,甚至脆弱性骨折。隨着人口老化,相信骨質疏鬆或骨折發病率將愈來愈高。麥引述外國研究指出,骨質疏鬆患者一旦有髖骨骨折,日後骨折機會較一般人高一倍。
麥建章曾有八旬病人服骨質疏鬆藥後,仍先後因跌倒而致左髖骨及右大腿骨骨折,「捱」了四次手術修補。他強調,服藥非百分百預防骨折,但可抑制患者骨質被吸收,減低骨折風險兩至四成。
目前最多病人服用的傳統口服骨質疏鬆藥,服用方法較繁複,病人未必「食得啱」。港大去年八月至十一月訪問二百名公立醫院服骨質疏鬆藥物治療的患者,發現四成四患者僅記得部分服藥指示,百分之三人完全忘記。另有兩成四患者分別因擔心副作用、忘記用藥而食剩藥。
崔俊明相信,傳統口服骨質疏鬆藥刺激腸胃,可致作嘔等副作用,加上不能與其他補充劑或藥物同服,令患者對藥物依從性較低:「有病人一次過食鈣片、血壓、糖尿藥等十幾種藥,最後唔記得食骨質疏鬆藥。」
外國有研究指出,長期不依指示服骨質疏鬆藥,骨折風險增三至四成。浪費藥物亦造成沉重醫療負擔,崔建議患者及家屬,若對服藥方法存疑,應向醫生及藥劑師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