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聞風而動 獻計獻策

二○○三年五十萬人上街遊行,二十三條立法遭「滑鐵盧」,是香港回歸以來最大件事,導致了董建華半途下台,中央對港政策、工作方針更加謹慎,對反對派的「囂張氣燄」、「猖狂進攻」更加隱忍,北京開始「送大禮」支持香港經濟、民生,以爭取「人心回歸」。同時也把這次「奇恥大辱」深埋心中。為了緩和氣氛,避免再刺激港人,北京要求香港建制派、愛國愛港陣營及其媒體切莫「再提二十三條立法」,若有人提出來,切莫「接招」,掛出免戰牌可也。對此,香江府衙最是高興,他們有了標準答案:二十三條立法沒有時間表,要在適當時機和條件下才考慮啟動,而且要廣泛徵詢民意,達成共識。

在此形勢下,北京的御用和「民間」研究機構、各色學者、專家當然不會「吃飽了撐的」再去「研究」二十三條立法問題。若還去「研究」,不但是「自討沒趣」,而且是「政治不正確」。說實在的,內地學者、專家無人不知,所謂二十三條立法只是一個「政治操作」問題,沒有任何「學術價值」。「上面」不出聲,沒有「研究」意向,他們是不會「自告奮勇」、「瞎耽誤工夫的」。

不過,十年之中形勢有了變化:一方面「○三之傷」已漸「愈合」;一方面內地對香港經濟、民生力挺及融和甚強,影響愈來愈大;一方面中港矛盾、摩擦加深,「人心回歸漸行漸遠」,中央權威在港人心中「似有藐之」;一方面反對派言行激進,「港獨思潮」抬頭,「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於是,二十三條立法問題在朝廷官員言談話語之中又露出點兒口風了,本港建制派、愛國愛港陣營的「老左」們開始再為二十三條立法大聲呼籲。內地吃官飯的學者、專家們政治嗅覺從來靈得很,「食君之祿,擔君之憂」,自然要聞風而動,遂有北大饒戈平教授放言高論、獻計獻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