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空氣污染,港府提出兩個發電能源組合方案進行公眾諮詢,一是向南方電網購買三成電力,二是大幅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兩套方案各有利弊,要麼比較環保,要麼增加成本,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不論如何選擇,市民都要有付出金錢代價的心理準備。
眾所周知,發電廠排放是香港空氣污染的主因,目前佔發電燃料組合達五成三的燃煤則是罪魁禍首(燃煤也是內地霧霾天氣的主要源頭),香港要達到減排目標,換回藍天白雲,最簡單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減少燃煤發電。早在二○一○年,港府曾就調整燃料組合推出公眾諮詢,當時建議將核電比例由兩成增至五成,但隨着日本發生「三一一」核災難,核電安全備受質疑,有關諮詢不了了之。
事隔四年,港府再次就調整能源組合推出諮詢,提出兩個主流方案,一是由內地南方電網輸入約三成電力,加上目前大亞灣輸入的兩成核電力,使得內地供港電力增至五成,另外四成來自本地天然氣發電,燃煤發電減至一成;二是將本地天然氣發電量由三成增至六成,燃煤及可再生能源發電佔兩成,大亞灣核電供應維持兩成。環境局指出,不管採用哪個方案,發電成本差不多。其實,由於燃煤機組即將退役,必須設立新的發電機組以應付聯網發電需求,預料將來發電成本勢必上升。羊毛出在羊身上,發電成本上升,遲早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市民難免又要增加負擔。
有利必有弊,又要環保又想廉價是不可能的。目前而言,兩個方案發電成本差不多,但電力供應結構不同,對香港未來的影響也有差別。大幅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仍然是本地發電為主,由於國際天然氣價格波動,未來成本不易控制;若是引入南方電網電力,參照澳門的經驗,發電成本及供應都比較穩定,長遠而言在電費上有一定競爭力,問題是內地供港電力達到五成,香港失去供電自主權,可能引發社會爭議。香港大部分食品、水源均由內地供應,內地旅客亦撐起本港旅遊業大半邊天,在中港矛盾激化的今天,任何加強兩地經濟融合的舉措都會刺激本土意識的反彈,阻力不可小覷。更何況,香港向內地購買電力,等於將污染轉移內地,極可能引發內地居民不滿,造成新的矛盾。
另一個令人擔憂之處是,南方電網的電力據說主要來自雲南的水力發電,但水電供應受氣候及季節影響大,若碰上乾旱天氣,電力供應不足,就有可能由核電補充,由於本港無法追溯內地電源,同樣會引發疑慮和爭議。
總而言之,不管是向內地購買電力,還是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兩種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究竟如何選擇,恐怕不容易達成共識,公眾諮詢只是走走程序而已,最終的選擇權還在當局手上。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日後電費必將有加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