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預算皆失準 何必杞人憂未來

上世紀七十年代,港督麥理浩大力推動房屋、教育、醫療等社會改革,在在需財,卻遭到財經官員的抵制,認為大幅增加開支有違審慎理財原則,令麥理浩的宏圖大計差一點功敗垂成。歷史總有驚人相似之處,圍繞新年度施政報告,有關理財哲學的爭議再次出現。

新年度施政報告在扶貧、助弱、安老等方面提出新措施,涉及每年增加二百億元的經常性財政開支,體現了政府的承擔,同時亦引起錢從何來、庫房是否無以為繼的憂慮。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網誌撰文,認為「在本屆政府任內或可見的將來,都有能力承擔有關開支」,但如果經常性開支增長過快,那麼庫房轉盈為虧、耗盡儲蓄的日子絕非「遙不可及」,將來或需要加稅或借貸度日。

曾俊華即將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再次警告「狼來了」,旨在降低社會對他大手派糖的期望,但由一個年年預算變失算的財爺來預測並非「遙不可及」未來的財政狀況,何異於杞人憂天。誠然,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的大原則是對的,問題是今次施政報告有無違反大原則呢?事實上,撇開二萬多億元的外匯儲備不提,港府還擁有七千億元財政儲備,相當於二十多個月的政府開支,是財政儲備應維持十二個月政府開支「安全線」的一倍,若計入港府將歷年財政盈餘的六千億元放入外匯基金投資生利,政府可以直接動用的資金高逾一萬二千億元,以港府現時每年增加二百億元經常性開支計,可以用上數十年。

喊「狼來了」次數太多,連天真無邪的小朋友都不會相信,而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港府「窮得只剩下錢」。公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天經地義,最重要的是用得其所,用得有意義。不可不知,回歸以來香港整體經濟僅增長約百分之五十,打工仔的收入幾乎原地踏步,甚至不升反減,而政府庫房則增加數倍,根本不成比例。港府庫房如今升上歷史新高,而香港貧富懸殊亦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這是何等的諷刺!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是香港深層次矛盾,首先就體現在官富民窮,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何謂審慎理財,何謂守財奴,往往只是一線之差。應使不使,該花不花,再多的錢都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數字。現屆政府要撥亂反正,要處理諸多社會問題,始終離不開增加財政開支,尤其是全民退休保障、十五年免費教育、增加醫護人手等,均非一次性開支能解決,需要增加經常性開支,而這些都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增加政府開支必須有度、有計劃,不能搞大躍進,不能大搞福利主義,這也是社會共識。

話說回頭,麥理浩時代財政並不充裕,卻能大刀闊斧推動改革計劃,為香港騰飛奠定基礎,如今港府的財政狀況比當年好了不知多少倍,卻幾乎一事無成。事實證明,施政不患無錢,而患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