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王張會的形式意義

台灣主動宣布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將赴大陸訪問,會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當中反映的積極進取,應是馬英九在執政紛擾之際尋求政治亮點。

王郁琦登陸前,應有風險評估。台北的如意算盤是王到大陸,迴避北京這政治之地,見面地點選在南京、廣州等與國民黨有深厚淵源之地。王張兩人又再互稱官銜,代表兩岸的進程已由互不否認主權進入相互承認治權,亦是大陸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政治現實,有助台灣開拓國際空間,擴大中華民國的能見度,到最後比照兩德模式,兩岸均可進入聯合國,這應是終極目標。循序漸進,達致理想境地,馬英九便可達成任務,名留青史。

其實,北京方面亦不願兩岸交流原地踏步,不願政治對話、和平協議的簽訂無限期拖延。儘管馬英九說,兩岸政治對話時機不成熟,條件不具備,要簽和平協議也需要全民公投,絕非國共兩黨私下可達致的。但北京有時代的急迫感,不能依照台灣的議程表,必須尋求突破,故早前在博鰲論壇中,王郁琦與張志軍見面,兩人互稱官職。這是個善意的起點,也被台北無限擴大來解讀。

以今日中國大陸的實力以及外交手腕的細膩,兩岸問題的操作手段軟的更軟,硬的更硬。軟的手段是為達致硬的目標而鋪墊,北京可成就「王張會」,但其背後的意涵絕不會是承認兩岸分治以及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在大陸強硬的政治氛圍中,「一個中國」框架就把台灣框住,北京在兩岸問題上只強調「一個中國」,何時曾表達可以「各自表述」?

在國際政治的浪潮中,北京的強大,中華民國最終將會被淹沒,得到「中國‧台灣」的結局。台灣很難逃脫出這個布局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