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轉冷,晚上氣溫不足攝氏十度,對習慣了溫暖天氣的港人來說自然是苦事。在嚴寒的天氣下,也發生了不少人猝死的個案,表面上看來是都市人隱性疾病普遍,只因沒有小心護理便容易發生悲劇,但當中亦反映了數個重要的課題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天氣變幻無時,但猝死的以壯年、中年人士為多,這說明了近代人的都市隱性疾病已集中在中壯年。以前社會的營養不及今天,但也由於物質不及今天豐盛,都市病也不及今天普遍。現在都市人生活緊張,工作時數偏長,運動量不足,更要面對沉重的工作、生活壓力,加上食物以肉食佔多,香港人的健康程度已是一個社會上的隱憂。這帶出了一個值得我們整個社會反思的課題,既然社會是以中壯年人為支柱,為甚麼他們的隱性疾病病發個案偏高?是否我們社會只顧發展而忽視了健康?不要看輕這個問題,因為隨着人口老化加劇,這個問題會愈來愈嚴重,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我們也不會樂於見到現在為社會辛勤打拚的一群,在承受着身體健康轉壞的苦果。
其次,就是都市隱疾引發出來的醫療開支。中壯年人猝死是一件慘劇,也喚醒了一部分人對健康的關注,無可避免地會引發多了醫療開支上的負擔。一個很冷血的想法是,以前猝死的人並不知道身患隱疾,但現在還活着的人因死去的人的經驗,而去做身體檢查,好處是可以及早知道身體狀況,可是往後的醫療開支卻增多了。筆者要強調的是,不是因會增加醫療開支而不顧市民健康,生命是無價的;我們也不能因要社會在醫療上多付鈔而對醫療開支有顧忌,只是既然知道猝死會引發醫療開支上升,我們也要對這個開支上升作出準備,不然我們會面對一個深不見底的困難。對不少人來說,在別人傷痛時還在思考社會影響看似不人道,但去者已矣,還在世的人也要好好計劃未來的生活,醫療開支絕對是一個我們要關注的重大課題。
第三,就是醫療體系不足的顧慮。現時香港的居住問題嚴重,政府在土地使用上傾斜向房屋的興建,但人不會也不能只要求居所,其他如醫院等重要的社區設施也不可少。多人猝死意味着醫療體系上的壓力大了,要應付這個壓力,就得增加醫療資源,這在硬體和軟體上的需求會比現在大得多。硬體上自然是要多興建醫療設施,醫院、診所、療養院自然是需求大了。可是地從何來?土地使用要和其他需求競爭,眼下的房屋問題吃緊,注意力都放在房屋上,但醫療硬體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一所醫院興建需時,一般都要花上近十年時間。猝死個案增多,也說明醫療硬體上會面臨嚴重的挑戰,現在我們就要好好規劃和準備。
在軟體上,醫療人員會面對龐大的需求,問題是現在香港已在鬧醫生、護士荒,這難題現時仍沒有解決的迹象,更不要說多了猝死個案後新增的醫療壓力。本來引入外地醫療人才是一個可行方法,但輸入外勞是一個燙手山芋,除了議題極具爭議,更不是一時三刻便可以實行,在硬體和軟體上,香港的挑戰將會更大。一個筆者不願見到的現象是日本的例子,在日本一些地區,由於醫療人才不夠支持老齡化的社會,需要六十多歲的護理人員照顧八十多歲的老人,真是情何以堪!是以筆者覺得猝死個案背後有很多重要課題需要我們好好應對,只是人們並不留意當中的困擾,直到問題一再發生,才會學習當中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