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香港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 ,吞吐量一枝獨秀,可惜好景不常,隨着周邊城市後來居上,香港貨櫃港如今連三甲位置也不保,令人唏噓不已。
立法會資訊服務部轄下資料研究組前日推出第一期《研究簡報》,警告香港貨櫃吞吐量繼被新加坡和上海超越後,今年將進一步被深圳迎頭趕上,首次跌出全球三甲位置。報告指出,二○○五年前香港仍是全球第一大港,後來雖然被新加坡及上海超越,但由於三地貨源不同,並不構成直接競爭,影響還不算太大。而深圳毗鄰香港,兩地貨源接近,影響顯而易見,在此消彼長之下,香港必然日漸萎縮,也就是說,今年首九個月深圳貨櫃吞吐量超越香港,意味着香港在與周邊城市的競爭中再敗一仗。
香港物流業不斷走下坡,已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人們只是沒有想到轉變如此之快,形勢如此惡劣。立法會的報告認為,內地為提高港口競爭力,採取各項貿易便利措施,包括大量投資港口基礎設施、提供財務誘因、改善貨輪網絡連繫等等,是內地港口吞吐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隨着內地港口競爭力持續提高,原地踏步的香港不僅無望收復失地,遲早還會被更多內地城市超越,淪為三流港口。
流水落花春去也,香港貨櫃港風光不再,正是整個社會不斷沉淪的縮影。回歸以來,香港發展卻步不前,不僅發展新興產業一事無成,連傳統的支柱行業也紛紛走下坡,歷屆政府提出的發展大計淪為空談,幾乎沒有一項能夠順利落實。以大嶼山發展為例,當局計劃在日後的機場第三條跑道興建商業中心,竟然引起機管局內訌,甚至演變成有人憤而辭職的鬧劇。
事實上,發展大嶼山的構想早於董建華時代已經提出,當局並於○四年制訂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建議以北大嶼山為重心,打造主要基建及旅遊康樂設施,與機場、港珠澳大橋及迪士尼樂園產生協同效應。可惜當局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發展大計不了了之,直至現屆政府上台,才把大嶼山發展計劃重新提上桌面。然而好事多磨,港府連機管局內部的人事糾紛也擺不平,所謂加快發展大嶼山及機場,不知從何談起。
諷刺的是,大嶼山早期規劃包括物流園區,假設當局能夠坐言起行,物流園相信已經落成,何至於淪落今天競爭力每況愈下的困境。十年過去了,物流園依然無影無蹤,而物流業則不斷被周邊城市超越,這不正是香港日漸沉淪的必然結果嗎?說到底,香港不是敗於別人,而是敗於自己。
貨櫃港三甲不入,空蹉跎獨自憔悴。香港不斷虛耗光陰,港府無能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而另一個原因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整天紛紛擾擾,吵吵鬧鬧,根本沒有人關心經濟及民生,不沉淪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