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嬰孩及小童的病毒性傳染病,當中主要的致病病毒類型,包括柯薩奇病毒A16型及腸病毒71型(又稱EV71型)等腸病毒,兒童感染後,會陸續出現發燒、容易疲倦、食欲不振及喉嚨不適等徵狀。
不同類型的腸病毒,都常在腸道中存活,患者若接觸帶病毒的口鼻分泌、糞便等,並經口腔進入人體,便可引發手足口病。幼童是感染此症的高危一族,間中亦有幼稚園及學校出現大規模感染,今年香港病例較特別,有不少父母及青少年也受感染。患者常見的徵狀,包括口腔、四肢等出現水泡,其後蔓延至膝蓋及臀部;亦可能出現喉嚨疼痛及高燒等。痊愈後數星期,有可能出現脫甲現象,多不藥而愈,毋須驚恐。
雖然手足口病個案的病情一般較為輕微,兒童患者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後,便會逐漸痊愈;但不可忽略的是,個別手足口病個案有機會出現高熱痙攣及脫水,亦可能導致腦炎、心肌炎、急性肢體麻痹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因此家長勿掉以輕心。
預防勝於治療,無論大小朋友,都應對患者的嘔吐物、唾液及糞便等提高警覺,並加強注重個人衞生,勤洗手、小心消毒患者接觸的用具等。特別一提,患者應留家休息,不應回校。
香港兒科醫學會會長
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
學會網站︰www.medicine.org.hk/hk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