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管美容靠指引 亡羊補牢淪空談

去年發生的醫學美容「毒血針」奪命事故,既暴露當局監管不力,亦暴露法例不足,經過一年的檢討,當局決定亡羊補牢,以指引形式區分醫療與美容行為,將多種醫學美容程序納入法例規管。然而,世不患無法,而患無必行之法,如果當局不加強監管,單靠指引是否能夠杜絕行業亂象,防止再發生類似悲劇,依然是一個疑問。

港府採納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的建議,將肉毒桿菌、高濃度血小板、漂牙等醫學美容項目列為高風險療程,衞生署將會發出「提供美容程序須知」,提醒美容業者只應由註冊醫生或註冊牙醫進行上述療程,否則會因觸犯《醫生註冊條例》或《牙醫註冊條例》而被檢控。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強調,新指引令當局規管醫學美容有法可依,日後一旦發生事故,執法部門即可前往搜證、調查,依法懲處違規者。

誠然,由於香港沒有一套針對美容業的規管法例,令醫學美容成為無王管的灰色地帶,以致亂象叢生,事故不斷。其實,所謂的醫學美容風險極高,或涉及抽血、注射等侵入性醫療程序,或使用激光等高能量儀器,加上業界往往聘用不具專業資格的人員負責,結果經常令消費者身體受損,美容變毀容,甚至賠上性命。如今港府除了發出指引,並將多項療程納入法例規管,規定由專業人士負責,固然有助於防止部分亂象,然而,美容手段五花八門,港府必須適時檢討及更新指引,否則,問題必定陸續有來。

事實上,除了法例漏洞之外,當局執法不力更是一個大問題。曾經有醫學美容中心被揭涉嫌聘用停牌醫生非法行醫,而執法部門竟然長期視而不見、見而不理。最荒唐的是,衞生署接獲市民投訴之後,竟然拖了十多天才與警方採取聯合行動,並一度拒絕透露該美容中心的店名、地址和停牌醫生背景,簡直將市民的生命安全視為兒戲。這種官僚作風一日不改,單是發出指引,將部分醫學美容納入法例規管又有甚麼用呢?

消委會去年收到近千宗關於美容服務的投訴,當中逾一百四十宗涉及整容注射等醫學美容項目,可見問題的嚴重性。然而,如果不是去年發生「毒血針」奪命事故,當局根本不會重視問題,更不會成立督導委員會檢討。事實上,由於觸及業界利益,整個檢討過程爭拗不斷,有美容業代表甚至中途退出,其阻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當局聲稱執法部門可於出事後依法前往美容公司搜證、調查,這種做法未免流於被動,人命關天,執法人員理應主動出擊,巡檢美容公司,而不是等出事後才來補救。

總而言之,美容事故一宗都嫌多,任何商業考慮都不能凌駕人命安全。當局只是以沒有法律效力的指引來規管美容業,姿勢多於實際,根本無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