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問題未解決 鼓勵生育枉自欺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謎,但先有窩才能生蛋,則是毫無疑問。中國人的先祖號稱「有巢氏」,反映古人都知道,有瓦遮頭是種族繁衍壯大的先決條件。今時今日,香港人生育意欲低落,出生率不振,也許有很多原因,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居住環境狹窄,許多人無法成家立室,遑論生兒育女。

為應對人口老化危機,當局計劃循延遲退休、主婦就業、輸入專才及外勞、鼓勵生育等多方面入手。其實,延遲退休及鼓勵家庭主婦就業,只是釋放現有的勞動力,對根本上解決勞動力不足幫助不大,而尋求外援則受到客觀現實的掣肘,更是說易行難。眾所周知,香港並不缺少低技術勞動力,部分行業看似人手短缺,只是工作錯配的假象,引入外勞必然引起勞工團體群起反對,弱勢政府不立即跪低才怪。至於引入海外專才,本來不失為提高人口質量的好方法,問題是香港生活環境欠佳,加上產業結構單調,英雄往往無用武之地。香港不是沒有吸引人才計劃,只是實施多年成效不彰,在香港整體競爭力每況愈下的情況下,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只會愈來愈低。

事實上,將增加人口及勞動力的希望寄託於外援既不可行,亦不可靠。歐洲發達國家移民政策過去一直寬鬆,近年則紛紛收緊,除了經濟不景氣,更重要的是外來移民衍生社會矛盾。在本港,前朝曾蔭權政府亦曾將雙非兒童視為人口生力軍,結果引起各種社會問題,甚至引發排內情緒及中港矛盾,教訓深刻。

可見香港要解決人口老化、生育率低下的問題,除了鼓勵本地生育,別無他途。其實,鼓勵生育有多種方式,增加免稅優惠、完善託兒服務以至提供生育津貼固然值得考慮,而最關鍵是解決居住問題。家計會的調查發現,香港女性普遍希望生育兩個孩子,實際上平均只生育一點二個,主要是受制於居住環境。日前另一項調查顯示,因居住環境狹窄,三成港人曾經或考慮過到戶外進行親密活動。古人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許多人連「飲食男女」的基本需求都無法滿足,如何有信心成家立室?又如何有勇氣為人父母?

歸根究柢,人口政策的核心是提高生育率,而鼓勵生育的前提是解決蝸居問題。安居才能樂業,安居才能培養下一代,安居才能維持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惟令人遺憾的是,前朝政府空喊一對夫婦最好「生三個」,卻口惠實不至,沒有提供配套措施,留下爛攤子,即使現屆政府想撥亂反正,並將房屋政策列為施政重中之重,可惜在拓土建屋方面寸步難行,陷入「盲搶地」的困境。

房屋是綱,綱舉目張。香港只有先解決房屋問題,其他問題自可迎刃而解,否則一切都是煲無米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