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筒損公肥私 考評局醜名遠揚

說來諷刺,揚言要「成為世界知名及信譽昭著的考評機構」的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如今知名的並非「信譽昭著」,而是「醜聞昭著」。考評局一邊哭窮要求政府增加撥款,一邊豪派「特別獎勵金」集體自肥,該局辯稱此舉是為了挽留人才,根本是欲蓋彌彰。

作為法定機構的考評局有兩項主要收入,除了收取各種公開考試費,還有政府撥款,過去兩年政府補助均逾一億元。考評局二○一○年以舉辦末代會考及高考虧損為由,向立法會額外申請撥款九千萬元,當時考評局扮窮呻苦,揚言若立法會不通過撥款,將難以負擔兩次考試的龐大虧損,或有需要大幅增加考試費,將成本轉嫁到考生頭上,結果如願以償得到撥款。

但事實並不是這麼一回事,考評局過去三年非但沒有出現虧損,反而年年盈餘。原來,考評局玩弄數字遊戲,通過將不同的考試收入分開計帳,一方面將末代會考及高考帳做到「見紅」,予外界「蝕入肉」的印象,以此要求公帑補貼;另一方面將豬籠入水的國際考試收入當作小金庫,自把自為。去年底及今年四月,考評局兩次發放獎金共七百萬元,約四百名員工受惠,人均瓜分約兩萬元。換言之,納稅人的血汗錢被考評局巧立名目,化公為私。

大花筒醜聞被本報踢爆後,考評局巧言令色,辯稱去年是雙學制年,員工同時應付文憑試及高考,工作壓力倍增,發獎金是為了挽留人才云云。其實,這不過是欺人之談,當初考評局要求增加撥款的理由是「虧損」,而不是加班工作的津貼,更與「挽留人才」無關。再說,過去考評局發獎金只是獎勵表現卓越的員工,得獎率只有一成半,今次則是「大鍋飯」,幾乎人人有份,金額超以往的三倍,這到底是挽留人才,還是慷納稅人之慨集體自肥,不是一清二楚了嗎?

正如曾支持撥款的立法會議員承認,當初遭考評局欺騙,根本不知道考評局將盈餘部分拿來分獎金,將在立法會提出質詢。學者也批評考評局玩弄會計技巧是輸打贏要,令人反感。必須指出的是,現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正是上一任考評局主席,當局聲稱他並無參與瓜分獎金的決定,但始終脫不了關係,考評局在其治下亂象百出,倍受詬病,難怪他執掌教育局以來表現不濟,爭議不斷。

這些年來,考評局醜聞迭爆,從丟考卷、印錯卷,到評錯分、變相鼓勵學生作弊,再到放任員工弄虛作假,雙重支薪,幾乎年年都出事,年年鬧醜聞,一再成為申訴專員公署及審計署的炮轟對象。

見微知著,考評局的亂象正是法定機構無王管的縮影。平機會、私隱專員公署、旅發局、考評局、應科院、生產力促進局、機管局……這些法定機構儼如一個個獨立王國,假公濟私,無奇不有,港府監管不力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