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張炳良的民望

房屋及運輸局局長張炳良的民望調查分數下跌,似乎有些奇怪。在眾政治問責官員當中,或許除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外,張炳良應是最勤力之一,勞心勞力而民望不升反跌,頗令人失望。當然,民調的結果盡有不完善之處,升跌幾個百分點屬誤差範圍之內,實際意義不大。

張炳良勤力卻民望不高,除了是社會對房屋問題要求過高外,可能還有其他因素。

一是建屋的決定條件是土地供應,這屬發展局的職權之內;張炳良願意多建住宅,但受制於土地供應不足。

二是建屋周期頗長。曾蔭權時代並沒有準備土地的供應,結果即使他承諾的每年公屋建設數,在梁振英政府時期亦要從規劃土地供應開始,周期頗長,結果建成要在二○一五年之後。新規劃居屋建設期亦長,由是社會和市場反應沒有改善,反而會因曠日持久而增添不滿。私營房屋供應亦在張炳良控制之外,決定於地產商,後者不會盡快擴大供應來抑制樓價,損害本身利益。於是,張炳良上任一年多,沒有即時見效的房屋市場的改善。

三是張炳良過於謹慎,嚴守組織規則與程序,因而受制於官僚體系的限制,不敢創新也難有創意,而官僚體系包含着各方既得利益,亦間接包括地產商的利益,要觸動這些利益,可能寸步難行。假若把北角邨的土地改為公屋,張的民望未必可回升,理由是地產商會干預。假若殺校的空置校舍改為青年公寓,同樣未必會受到地產商和出租地主的歡迎。二者有利社會卻不會有助民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