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遊行與民間訴求

每年七一大遊行,已成了香港年度盛事,不管政府的民望高低,遊行還是會舉行,而遊行人數往往被解讀成政府的支持程度。從實際的角度看,既然遊行無可避免,以遊行人數來評價政府的支持度,看上去很合理,但人數多寡並不應是焦點所在。

反映社會問題繁複

遊行人數多,而主打議題眾多的話,反映的是多樣性的社會問題。若果遊行人數多而議題單一,則是代表市民對某一項政策議題的不滿。若果遊行人數少而議題眾的話,反映的是議題多元但影響不大,相反遊行人數少而議題單一,則是代表市民對大部分問題不置可否。所以遊行的多元和參與人數,反映的是社會問題的繁複,並不是簡單的一個問題。

上一屆政府在九七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下完成任期,所以在處理一些重大問題上顯得猶豫,尤其是在土地房屋問題上,更是見到其處處的顧慮,畢竟九七後八年的樓房市場崩盤,令政府施政和民望急跌,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處理房地產市場,可是市場多變,以前房地產市場下跌,但在今天卻是房地產價格上升到普羅大眾負擔異常吃力,社會上不滿聲音日多,也造成有產與無產階級的分化和分歧。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上的不滿聲音增加是可以預期的,七一遊行表達的是對政府的不滿,不管這個不滿是來自政制改革、樓價過高、福利政策、貧富懸殊,總之在林林總總的訴求下,政府若果不能做點成果出來,遊行人數就會上升。從這個角度看,遊行人數就是對政府的總體評分;至於如何解讀遊行人數,則是各個團體的各自表述,贊同與否悉隨尊便。

過去十五年來積累的社會訴求,不可能一下子在一年任期內解決,但市民在本屆政府上任時對之有很大期望,在高期望但成果似有若無的情況下,市民不滿之聲日高。

未來施政更大壓力

市民會以特首選舉時的政綱和現屆政府的表現來對照,當發現有競選綱領和政策成果不一樣時,很自然的將之算在政府頭上,殊不知競選承諾是一個願景,是一個施政藍圖,到了真正落實時會因種種局限而有落差。問題是市民不會對這種期望落差有理解,他們只會簡單的看成是政府無能或是政府說謊,總之一一算在政府的帳上,形成七一的遊行作為一個引發點,就會吸引各方訴求藉此出來,遊行人數自是眾多。

而且現時民眾對政府的忍耐很低,理性上人們都明白,所有政策都需要醞釀,並不是一蹴而就,可是人民也承受了對政府不滿的苦果良久,市民也不會分開現屆政府只運作了一年的事實,現屆政府不可能有着蜜月期或是機會去表現。這個情況就好比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家人期望醫生有仙丹靈藥可以起死回生,但情況卻是病情沒有好轉,家人自然將不滿投射在醫生身上,現時政府面對的正是這個局面。

七一遊行已是不可避免,遊行人數表達的是多樣的訴求,我們若果只將一項議題放大,並不是公正的態度。反而遊行的影響,將會給政府更大的壓力,因為各個團體在遊行人數上做文章,更加令政府未來的施政遇上大問題。

未來立法會不可能漠視大遊行的市民訴求,為了代表民意,立法會內政府得到的支持更不會多。在爭議的課題上,議員的咄咄進逼已幾可斷言,而社會上的不滿也不會在七一遊行後終結,令人擔心的是在哪個爆發點出現,到時更是考驗政府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