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成死結 長遠房策淪空談

協助「基層上樓,中產置業」,是現屆政府長遠解決房屋問題的政策目標。然而,當局評估未來十年公屋供應量,與實際需求存在巨大落差,勢必影響基層編配公屋上樓的輪候時間,所謂施政重中之重淪為空中樓閣,解決房屋問題不知從何談起。

港府提交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討論的文件披露,未來十年公屋單位需求逾四十一萬個,即使扣除收回再編配的單位,加上期內公屋興建量,仍然欠缺逾五萬個單位。公屋供求嚴重失衡,顯示私樓樓價高企,租金上升,基層對公屋需求有增無減,遠超當局的供應能力。房屋問題是民怨主要根源,市民不能安居樂業,何來社會和諧可言?如何滿足基層住屋需要,已成為港府能否有效管治的嚴峻考驗。

公屋有別於私樓市場,性質屬於社會福利,完全由當局主宰供應量,要扭轉供求失衡必須多管齊下。近日房屋署為確保公屋單位合理運用,除了針對富戶縮短資產申報期至兩年一次,又建議大幅度收緊公屋寬敞戶定義,估計有七千五百戶須調遷往面積較細單位,以騰出單位編配予人數較多家庭。房署善用房屋資源無可厚非,但調遷計劃難免擾民,一旦處理失當引起住戶激烈反彈,恐怕未見其利先見其弊。

事實上,當局透過行政手段加快回收現有公屋單位,始終是小修小補,公屋實際供應量並無增加,始終解決不了問題,增建更多公屋才是治本之道。遺憾的是,現屆政府未來五年建屋目標受制於土地荒,左支右絀,見縫插針,新公屋單位供應量僅七萬九千個,而目前公屋輪候冊已增至二十三萬戶,要維持平均三年上樓的承諾已不容易,遑論補回未來十年欠缺五萬個公屋單位的差額。

其實,港府並非無地可用,而是有地用不得,如果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及填海打造新市鎮方案順利推行,未來土地供應能夠配合增建公屋目標,要追回短缺差額並非難事。可惜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引起極大爭議,甚至變成挑動中港矛盾的政治議題,就算當局縮小發展規模,日後落實計劃仍然重重阻力;至於填海造地,亦遭到環保團體強烈反對,甚至面對司法覆核;而透過改變土地用途,提高地積比率紓緩短期土地供應不足,也得不到地政規劃部門配合,一籌莫展。可以說,港府由陸地到海上的拓土大計都寸步難行,計劃推出一項跪低一項,增加公屋供應談何容易。

相對於公屋未來十年供不應求,港府估計私樓將會供過於求,有長策會成員建議改變土地用途,把預留興建私樓用地改建公屋。表面上,這確是一項解決公屋用地不足的權宜措施,怕只怕私樓土地供應減少形成骨牌效應,導致樓價再次上升,隨時得不償失,弄巧反拙。

港府管治弱勢,無力排除拓土阻力,不要說十年建屋大計,即使五年建屋目標,能否覓得足夠土地如期落成,也是很大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