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曼哈頓街頭矗立一座國債電子鐘,每秒都在跳動的數字,警告美國債務正在進一步加大。港府總部前其實也應該設立一座電子鐘,警告本地製造的垃圾與秒俱增,如果不能多管齊下處理廢物,香港遲早面對垃圾圍城、變成臭港的災難性局面,這一天離我們愈來愈近。
香港人均垃圾生產量實在驚人,每人每日一點三六公斤,堪稱全球之最,待現有三個垃圾堆填區最遲於二○一九年全部飽和,垃圾將無處容身。垃圾危機迫在眉睫,港府早前提出十年減廢藍圖,以一系列措施,包括垃圾徵費、擴大堆填區、建造焚化爐,配合社區環保站,提升減廢回收的效率,爭取將人均廢物日產量減少四成。藍圖不可謂不宏偉,措施不可謂不全面,問題是所有減廢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沒有十年八年難見成效,擴大堆填區是唯一可行的手段,也是最具爭議的手段。
圍繞是否擴大堆填區,目前社會陷入嚴重分化。一方面,受到堆填區影響的附近居民強烈反對,曾多次發起遊行示威行動,並得到部分環保人士及政客的支持;另一方面,不少市民認為必須面對現實,捨擴大堆填區別無良方,一群自稱「關心香港環境,從事環境科學研究」的學者、專業人士以及專業團體,近日向全港市民及立法會議員發出公開信,直指堆填區是「一個客觀而必然的現實,不能迴避,亦不能拖延」,如果各界仍抱定「不急不緊」的心態,只會為香港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事實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不管垃圾分類、源頭減廢做得多好,也不管變廢為能的效率如何之高,垃圾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做到零廢物,擴大堆填區可謂無可避免,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出於切身利益考慮,誰也不願堆填區建在自己的身邊,遑論將此厭惡性設施進一步擴大,這是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能不能解決這個矛盾,能不能凝聚社會共識,考驗政府的管治能力。
世界各地都面對擴大堆填區的問題,在香港卻遭遇重重阻力,這不是因為港人自私,不肯為公眾利益及長遠利益作出犧牲,而是歷屆港府毫無承擔,得過且過,來來去去獨沽擴大堆填區一味,在源頭減廢、垃圾分類、變廢為能方面毫無作為。以興建焚化爐為例,雖被公認為減廢的有效手段,在香港卻寸步難行,以致至今只聞樓梯響。即使港府今次如願以償擴大堆填區,會否過了海就是神仙,再次將其他減廢措施束之高閣呢?觀乎港府過去的做法,這樣的擔心顯然不是沒有道理。
彈丸之地的香港,土地是有限的,堆填區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堆填區去應付無限的垃圾,這不是很荒謬嗎?市民並不是盲目反對擴大堆填區,而是不滿港府惰性施政,將擴大堆填區當成唯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