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務員加薪一事,多個公務員團體因不滿薪酬趨勢的數據,正要退出機制,又或是要申請仲裁。坊間一般意見普遍認為,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已運作多年,實在沒理由因不滿今年的數據便要退出機制,而且在進行調查之前,調查方法是經過公務員團體確認後才作決定,所以有了結果後公務員才不滿機制,就難免予人「輸打贏要」的感覺。此外,一般人又覺得公務員拿着「鐵飯碗」,既不用擔心經濟變化,又不用擔心減薪裁員,公務員的反對薪酬趨勢是缺乏理據。
以上論點大眾都已耳熟能詳,但事件反映的不是公務員薪酬這樣簡單,事件所反映的是政府的管治已到了危險水平,因為公務員已開始有反應,而這個反應更可能是未來不穩定的一個因素。
一般人對公務員的加薪訴求看成是貪得無厭,但公務員也是「打工仔」,員工要求多加薪水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公務員因為工種獨特,所以薪酬調整相對複雜。以運作多年的薪酬趨勢來作調整方法,是減去爭拗的機制,以前儘管也有偏離薪酬趨勢的情況,但總的來說公務員調薪還是以機制進行。今年在公布數據之前,數個公務員團體已紛紛放話,表示對加薪的訴求和希望。這種期望管理是一種討價還價的策略,本來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可是今年公務員的叫價比較高,擺出的姿態很強硬,當中就顯示了公務員團體對薪酬上的看法,是何等的堅持。為甚麼公務員團體會如此執着?政府當然不能隨便妥協,因為今年妥協了,等於將薪酬趨勢放棄,可是公務員團體不滿並非單是薪金調整的百分比,政府說公務員可以接受,其實是將問題簡單化,以為這只是薪金調整百分比的問題。
一個公務員團體說出了真正的問題所在,就是上層官員的政策失當,而要讓執行政策的公務員飽受市民責難。公務員要求多加薪水,其實是要補償公務員每天為官員擋煞的代價。若果我們從這個觀點出發,就不難明白公務員為何對一個百分比的堅持,因為他們所堅持的不單單是一、二個百分比帶來的金錢利益,而是背後一種替人消災後的補償金。
政府現時處於弱勢,政令幾乎出不了政府總部,在今天香港還可以運作正常,專業的公務員團隊功不可沒。問題是:當公務員也因薪酬問題和政府鬧出了意見,等於將目前的政府運作逼向失敗的邊緣,用廣東話俚語來說,公務員在加薪上的爭議,正是政府「後欄失火」,當政府的基本受到動搖時,影響的會是市民,反過來將會對政府政策更不滿。
從這個角度看,政府目前是進入兩難的局面,一方面政府不可能將薪酬趨勢放進垃圾桶,但另一方面又要顧及公務員的反應和後果,政府的處境非常被動。政府當然可以挾民意對公務員加薪不以為然,但政府就要準備失去公務員在執行上的配合,最終受損的會是政府的管治威望,這會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只要前線公務員以不作為來推行政府政策,政府就無法得到市民信任,到頭來政府也寸步難行。
事情到了現在已沒有迴轉的空間,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好好安撫各個公務員團體,讓公務員知道政府已明白情況,而且會對此提出應對方案。最失策的處理方法是以外間意見來壓迫公務員,因為這雖然令政府的理據看似得到市民支持,但公務員的心會流失,未來的施政將更加不能有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