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教育」界中人趁父親節教訓理應趁此節日享受片刻耳根清淨的苦命男人,謂:「家長不應把工作壓力帶回家,亦不應回家即問子女是否已做完功課,避免對子女造成壓力。」又謂:「家長應多向子女表達掛念之情。」
假設一個極端例子,有單親家庭,為父者靠當「舞男」維生,名副其實賣「肉」養親兒。此男人天天對人歡笑,回到家裏竟然「不應」背人垂淚,「不應」把工作壓力帶回家,更「應」和顏悅色向子女表達掛念之情。此情此景,亦適用於為母者當「舞女」的單親家庭呢。
即使不用出賣肉體當「舞男」、「舞女」,一般打工仔的境況亦未見有太大分別,他們大都逃不過出賣肌肉力氣或精神腦汁,同樣受盡老闆、顧客踐踏或奚落,卻仍須對人歡笑。
打工仔若不把工作壓力帶回家,可有其他出路?一於高唱《今天不回家》,流連夜場,或醉倒街頭可也;那麼,家中孩子便毋須受老爹質問功課的壓力。步履不穩的半醉老爹,開門即說:「囝囝囡囡我愛你。」盡表掛念之情,然後倒頭便睡,醒來又是一天。
假以時日,酒精作用不再,為父者回家前須先行「索K」,方能完成回家賣笑任務。曾幾何時,粵語片情節是:父親整天辛勞工作回家,安安樂樂坐在梳化上,孩子替他換拖鞋、遞茶、解鬆領帶,然後為他溫柔地搧涼。
莫非時間已改變一切,此情此景已不再被視為幸福家庭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