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食品靠不住 把關只能靠自己

食品安全問題無日無之,許多人可能早已麻木,然而,廣州及佛山近日先後揭發大米包括東莞米粉含致癌物質鎘超標,以及台灣毒澱粉風波持續擴大,在兩岸有毒食品夾擊之下,人們不能不擔心,香港可以獨善其身嗎?當局可以把好關嗎?

廣州市食品及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前公布首季監督檢查結果,當中「米及米製品」項目合格率最低,在抽檢的十八批次中,八個批次即逾四成的鎘含量超標,其中兩個批次為米粉,均來自東莞;此外,佛山順德當局亦發現九個大米樣本的鎘含量超標。與此同時,繼年前的塑化劑風波後,台灣最近又爆發毒澱粉醜聞,愈來愈多食品被驗出含有致癌物順丁烯二酸,連許多地道小吃如芋圓、粉圓、豆花、酥炸雞排等亦不能幸免,鬧得當地人心惶惶,不知道哪些食物是安全的。

表面上,內地毒大米及台灣毒澱粉似乎都與香港無關,實際上,正如本港飲食業界人士指出,部分內地散裝米粉會經過重新包裝進入本港,也就是說毒米粉可能已流入本港各大食肆。至於台灣澱粉製作的食品,香港一向有售,消費者隨時中招也不知。總而言之,兩岸食品出事,香港很難獨善其身。

然而,本港食物安全中心依舊後知後覺,面對毒大米隨時流入,只輕描淡寫表示會向內地了解情況,未見採取任何實際行動。「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四成五受訪市民認為內地再發現問題米及米製品的情況令人擔心,兩成七人擔心問題產品已流入本港,可見市民不僅對內地食品安全沒有信心,對港府把關亦沒有信心。調查又發現,三成三受訪者認為食安中心後知後覺,事後才向內地了解事件;三成一不滿食安中心無及時反應,未立即全面化驗有關食品;兩成五直斥食安中心反應太慢,只在進口時抽驗。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港人擔心有毒食品流入絕非杞人憂天,更不是反應過敏,尤其大米及米製品是港人主要食糧,要求當局嚴格把關是很正常的。事實上,當局對食品安全問題往往反應遲鈍,過去已多次失守,孔雀石綠、蘇丹紅、三聚氰胺等等,類似教訓已經太多。上述調查顯示,內地頻頻出現問題食品,三成三市民認為食安中心疏於監管,導致問題食品流入本港;兩成九認為中心往往在有事時才匆忙應對,發現問題才作出補救;兩成三指當局平時愛理不理,沒有認真抽驗。

一分預防勝過萬分補救。在無物不毒、無食不憂的今天,指望內地把關是靠不住的,港府必須吸取過去的教訓,化被動為主動,把關寧緊勿鬆。有人擔心內地毒大米氾濫,內地人可能會像來港「搶奶粉」一樣,掀起「搶米潮」,正如「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三成三受訪者認為內地人會來港搶米及米製品,四成市民擔心內地人會搶高大米及米製品價格。對此,港府必須未雨綢繆,制訂應變措施,否則,等出現亂象才來補救,恐怕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