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近二、三十年銳意推行普通話教育,好處是各地居民溝通容易,壞處是以普通話排斥地方方言,會使地方逐步喪失歷史、社會、文化的傳統與特色。
事實上,普通話本身屬於近代的官話,也是從地方方言演變出來。不過,作為官方國語,與官方的歷史社會文化結合,代表中央政府一朝一代的解釋,本身便斷絕了中國幾千年複雜多元的歷史現實傳統。中國號稱五千年文化,留在地面上的有幾百年已經僥倖,目前政府帶頭拆真建假帶來浩劫,更遠大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全國標準一致的普通話,以及背後全國一致的言論思想歷史,只是短期的政治考慮,對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效果有限,對歷史現實的破壞卻無可補救。
猶幸上海市政府正準備在幼兒園實行滬語教學試點,並專門研發滬語教材,以挽救瀕於絕滅的滬語。上海研究指出,上海十八歲以下本地青年對上海話大多數只聽懂、不會說,能熟練使用者寥寥無幾。相信再過十年,上海話便變成上年紀老人的專用話了。
研究亦指出,如果教育得當,三至六歲的學齡前兒童能很容易同時學懂普通話與上海話。我的外孫女只有七歲,卻可同時流暢使用普通話、廣東話與英語,學習普通話與地方方言並沒有困難。
中國文化從來都是多元化,最輝煌的時代是春秋戰國以及胡漢交融的盛唐。多元化才會有創新有發展,中國宋代以來科研停步,主要便是大一統專制政府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