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財委會昨日召開特別會議,討論港府撥款一億元為四川地震賑災,辯論兩小時仍未能表決,留待下回分解。一向古道熱腸,對內地災難踴躍捐輸的港人,今次一反常態地趑趄不前,充分反映港人的矛盾心態。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何況中港兩地血脈相連。過去,每逢內地出現大災難,港人捐輸總是最積極、最熱情,今次面對雅安地震百萬災民的苦難,港人豈能無動於衷。然而,一想到汶川大地震香港的逾百億捐款未能善盡其用,港人捐建的校舍不是被發展商強拆,就是被棄置;一想到善款可能幫不了災民,反而被貪官中飽私囊,港人不能不陷入「捐與不捐」的內心掙扎。「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這首元朝小令,正是當今內地官場腐敗愈演愈烈的寫照,層層盤剝、雁過拔毛之下,誰能保證港人的捐款不會再次被濫用,愛心不會再次遭踐踏呢?
誠信易毀難建,不管港府如何誓言今後將加強對善款運用的監管,希望市民放心,但吃過虧的市民就是不能放心,對內地官僚就是沒有信心。正如網上調查顯示,反對港府動用公帑賑災的市民近七成,支持者則不足一成,民意一目了然。
事實上,就算善款僥倖逃過貪官之手,也不代表用得其所。汶川大地震後,內地展開大規模重建工程,並要求新建房屋必須達到八級抗震標準,然而一場七級地震,再次讓豆腐渣工程現出原形,內地當局承認,災區所有房屋都受損,包括近年才建的校舍。歷史總是在重複,雅安地震後勢必開展新一輪大規模重建,又有多少捐款會落入貪官與奸商的口袋?國家領導人曾揚言「多難興邦」,為當局監管失職辯護,其實,多難不會興邦,只會喪邦,對只想過平靜日子的老百姓而言,寧願不興邦,切莫多災難。
常說吃一塹,長一智,內地多災多難,而當局在救災方面似乎沒有多少進步。黃金救人時間是七十二小時,救援人員早一分鐘到達災區,傷者就多一分活下來的希望,然而人們見到的是,大部分救援部隊只能徒步前進,路途坎坷,進展緩慢,既不安全,更缺效率,人們想不通,為何當局不大規模使用空投手段?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解放軍並不缺少直升機,如此關頭仍按兵不動,又怎麼能稱得上是人民軍隊?如果空軍連地震環境都對付不了,將來又如何應付更為複雜的戰爭環境?雖然國家領導人第一時間趕到災場指揮救災,對安撫民心起了一定作用,但在救災統籌方面仍是問題百出,包括奸商坐地起價大發國難財,救災車輛在高速路上被攔截收費等,既反映地方政府要錢不要臉,更顯示政令出不了中南海,全國抗災不是一盤棋,而是一盤散沙。
災難是一面鏡子,照出人性,也折射出民心。港人愛心變冷,連港府撥出區區一億元賑災都無法得到支持,說明哀莫大於心死,回歸十五年後香港與內地漸行漸遠,難道不值得中央政府反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