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工潮失敗

今次碼頭工人工潮,相信多以失敗告終,關鍵是工會不團結,意識形態和政治派別的對立太大。這是香港戰後一直以來的情況,差別只是以前左右派分立改變為左派與本地組織的對抗。其他社會也有工會受政治分化,但多各自依附政黨,政黨可以執政,甚至如英國那樣出現工黨。

以往左右派工會分工,剛好給殖民地政府分化。不過,在英國統治下,英國的因素卻帶來勞資關係和勞工權益的發展,雖然落後英國幾十年,卻總可改善香港工人的工作條件。

近年左派與本地工會對抗,同樣涉及政治之爭,但回歸後政府威望與能力下降,既不能分化工會,也沒有在工人權益法案上扮演主導角色。政府的缺位本來會促使勞資矛盾加劇,只是回歸以來香港經濟不景,政治紛爭卻擴大,工會變成爭選票的政黨,在勞工問題上着力有限。

儘管推行了最低工資,標準工時還遙不可及,香港勞工保障條件遜於許多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更別說與發達社會比較。社會主流心態(由政府、企業和媒體營造)是自由市場,你情我願,工人辛苦努力是應該的,賺錢多少市場決定,勞工保障不需要。今次碼頭工潮中資方的醜陋口脗與部分媒體的態度,正是這個所謂主流心態的佐證。

資本主義之所以在二十世紀脫胎轉變,是因為改善工人待遇。二十一世紀更講求人力資源投資,以香港這樣落後的生活工作條件,經濟難以升級轉型。工潮失敗反映壟斷資本的勝利,香港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