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提高透明度減民粹

香港回歸十五年就一直在吵吵鬧鬧中度過,社會上不管有怎樣的課題,往往都是以抗爭和衝突收場,而且社會上愈來愈累積了一股不滿的怨氣,各方不同意見又互不相讓,在目前看來,社會的鬥爭情緒已是不容忽視。

日積月累 埋下不滿

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後果可以很嚴重,上世紀六十年代天星小輪申請加價而引發了暴動,儘管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但一個歷史教訓就是一個引發點可以釀成大事件。日前九巴的加價,社會反應看似平靜卻埋下了更多不滿的種子,而這種不滿是日積月累,直到駱駝身上掛了最後的一根稻草為止。

平情而言,今次九巴申請成功的加幅不算太高,平均是加價百分之四點九,而且距離上次加價有兩年的時間,期間通脹也不止百分之四點九,所以在數據上看,今次九巴的加價並不算嚴重。可是,站在市民的角度看,九巴加價是影響着大眾的事情,然而,這樣的民意反對其實是基於自身利益出發。本來這也沒有問題,因為人性本來就是如此,但往往只以一己利益出發的訴求,不單容易流於民粹,而且更會令社會進一步分裂,不利香港的未來發展。

九巴的加價合理與否,其實大眾並沒有很多的資料去作研判,因為九巴所發布的資料並不足夠。以前九巴是會將其營運數據公開,因為九巴是上市公司;可是在九巴的企業重組過後,原來上市的巴士業務已變成附屬企業,並不需要向公眾公布仔細的營運數據。在九巴加價之前,市民得到的消息,就是九巴透過與傳媒的茶敍,才得知九巴經營錄得虧損,但究竟虧損的原因在哪裏,沒法得知。至於坊間時常批評九巴將廣告收入、地產業務不算入公司帳項之內,更是無法得到詳細數據來辯證。在這樣的一個情況底下,就很容易給社會以民粹訴求的方式來看巴士加價。

政府處事 進退失據

說句公道話,現時不少社會抗爭都被稱之為民粹,可是為甚麼社會會搞民粹?若社會是在清楚事情的狀況下,而要求一些不合理的訴求,我們稱之為民粹並無不妥。可是若果民意在不清楚事情的情況下,市民以主觀感性訴求卻是可以理解,若是抒發一下意見也被標籤成民粹的話,則是對民意的認知有問題。

而且從九巴的加價過程來看,市民除了表達反對加價這個意見之外,市民看不到九巴加價的數據,作為把關者的政府,其角色一直定位在好官我自為之,一切緊跟程序和既定的政策,但對民意的落差和預期卻沒有多大的理會。這是很危險的,原因是政府這種以專業自居的政策執行,容易造成民意之間的鴻溝,市民感受不到政府在處事上的愛民和惠民,而是看到政府不明民間疾苦,也容易給民粹發酵和發芽,實不是香港之福。

所以筆者一直以為,要讓市民明白事件的來龍去脈是何等重要,政府的取態可惜是從專業行政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受眾的主觀感受,這令政府處事上每每進退失據,一個不理想的後續發展方向就是向民粹靠攏,以期可獲得大眾短期掌聲為依歸,若果這種方向真的變成主流,真的是香港天大的不幸,即使現在還沒有明顯在這方面的改變,但我們卻不可不防。

從一個政策層面我們不可能消滅民粹,因不是每個市民都清晰明理,但將資訊透明化,讓市民在較多資訊下作判斷,使政府不易被民粹所劫持。九巴加價只是一個例子,在其他政策執行上也可應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