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收入金字塔

中產這個用語,隨着歷史的發展,其定義和含義已經因發展而改變,再加上每個社會的實際經濟情況都有不同,中產的定義不但因時而改,也因地而改,結果就很容易各說各話。

財政司司長所謂的中產,主要是用生活態度方式來區分,這不能說是錯,但在政策含義上,政府又很難用政策特別針對飲咖啡紅酒的人士,所以說到底,都是和收入有關。

如果用收入來劃分,香港有兩個問題,第一,香港的收入分配不是歐美發達國家的棱形,而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棱形的分配,那把這個棱形斬頭切尾,得出中間那一個部分,那還可以劃分為中產。這種做法,會因上下兩條線移動而得出不同結果,但總不會離了譜,因為中間那一段一定是最多人,他們具接近的經濟和社會背景,喜歡喝咖啡也好,飲紅酒也好,其實都是落在這一班的人。

但在香港,因為收入分配是一個金字塔形,收入中位數是月薪一萬兩千多元,中位數就是排在最中間的那一個香港人,也就是一百人排第五十,如果用這一個數字來做中線,然後再向上下推,這一段能不能算是中產?

如果一萬二千元是個中間點,這個收入能否歸類為中產,已經可以有很大爭議,如果再往下推,那就是一萬一千、一萬元、九千元,這些收入能不能劃入中產?

因為香港的收入分布是這樣特別,要定義中產,就更加困難,既然對此難下定義,就捨難取易,不再糾纏甚麼才叫中產,就直接針對特定的群組,不一概而論甚麼是中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