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年齡與生產力

面對香港人口老化,不能只是光靠儲多點錢來解決。之前討論公務員退休金的安排,就提出了一個誤解,就是把公務員的退休金,當作政府的退休金來思考。

個人的退休金,是因為有人的本質局限,面對生老病死,生命有限。任何人總會面對這個無情的規律,所以才要用積蓄來應付人生最後階段的生活,那段時間有限,一般是十來二十年,多則也不會超過四十年,積蓄還是用得上。但政府不會退休,公務員的退休金可以用未來幾十年的稅收來支付。而一個地方真的面對老年化,那也不是生老病死的概念,也不是儲多一點錢就可以解決,因為香港沒有「有生之年」,老年化的問題如果不根治,那就永遠陪伴着香港。

老年化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得透。首先,香港已進入後現代化的時期,年齡不能完全和生產力直接掛鈎。做農夫,可能到五十歲就不能下田耕種;做工廠工人,可能到六十多就真的要退休,但香港是以服務業為主,當會計的,七十歲還一樣可以工作,七十歲當計程車司機的,比比皆是,一些做金融投資的,就更加愈有經驗愈值錢,許多專業人士在正式退休之後,還有擔當非管理的工作,其投入一樣加入生產值之內,所以現時計算生產力,不能再用幾十年前那一套。

香港跟日本不同,不是封閉型的社會,而本質上更是一個移民社會,所以只要用對人口政策,年輕的人口是可以得到補充,而香港實際人口長期落後於估算,其原因值得我們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