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民意懸崖 施政期望

美國財政懸崖剛得到解決,接着而來的是如何提高美國國債上限。美國因其國際影響力巨大,所以其財政懸崖備受舉世關注,而懸崖一詞亦已被廣泛使用,最近香港也用上了這個用語,是用來形容特首梁振英的民望,就有傳媒用了「民意懸崖」來形容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對特首民望的影響,意即假如施政報告沒有令市民驚喜之處,那麼特首的民望就有如墮下懸崖一樣的風險。

施政報告 無助民望

平情而言,市民對特首是有很大的期待,但接連的事件令政府在施政上舉步維艱,除了重創政府的威信,也形成一種主觀的看法,就是政府民意已站在懸崖邊緣,假如沒法扭轉乾坤,便會萬劫不復。想當然的會將下星期的施政報告和特首民望串在一起,主觀的以為施政報告要避免民意墮崖,會有新的點子來解決各項民生問題。在這個思維裏,特首的民望彷彿成了施政報告的單一考慮,施政報告也在這種觀點中被看成是特首民望的還魂丹。

筆者同意社會對特首有期望,但也體諒現時政府所處的困境,以前沒有做好的政策準備,本屆政府便要承擔各種重責。從各種近在眉睫的問題來看,施政報告不可能立竿見影地滿足市民的期望,假如我們是以施政報告來定斷特首未來的民望,幾可斷言施政報告不會是提升民望的良方。我們要明白,施政報告是一個顯示未來一年政府施政的大綱藍圖,目的在展示未來的行政方針,往後的財政預算案就是在財政資源上配合施政報告,所以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本身是共生的關係。

以前的施政報告是在十月公布,但由於今屆特首選舉和就任,施政報告延至今年一月,而且再加上特首選舉時的政綱,施政報告就無可避免地要加上政綱上的元素。試想想,在眾多制約條件之下,要撰寫一份各方叫好的施政報告談何容易!如果單以一份施政報告便對特首民望下定論,未免過早之餘,也流於主觀的分析。

打破迷思 放眼大局

此外,是否不用理會施政報告和民意評分?答案當然不是,因為所有政治人物都會對民望着緊,民望是評核政治人物的工具,總不能只以清者自清居之。站在當前的情況來說,假如只集中在施政報告中的短期民望,而忽視或不理長遠的規劃和發展,這會真的墮進民意懸崖的誤區,即以博取短暫掌聲的救火思維,這是否香港之福卻大有商榷之處。

筆者的看法很簡單,就是不要被民意懸崖的迷思所影響,令政府施政只以眼前的民望高低來衡量。這個做法有兩大含意,首先,就是不要被反對聲音牽着鼻子走。觀乎其他政府,在野反對派是鐵桿反對,無論政府做了甚麼德政,為反對而反對已是常態,執着一時的民望,換來的是長遠的施政不順,這是第一點。而且,要是施政被民意主導,就是活生生的搞民粹政治,這不是一個穩中求變的政府要做的事,也不是一個強調齊心為民生的政府所應做的事。

即將宣讀的施政報告無疑是對政府的一個考驗,但我們要知道,考驗歸考驗,真正的戰場不在一時的民意。因為在目前的環境下,期望大幅增加民望,或是受到民意懸崖左右施政,真的不是應該的做法。社會對政府還有期望,不是一種小修小補的施政,利民紓困縱然少不了,但雄圖大志卻是真的讓人信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