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年春節,太太叫小女將袋中紅包遞給她,說「媽媽替你數一數!」小女硬是不肯遞過去。於是我說:「那就讓爸爸幫你數吧!」小女立即把所有紅包遞給我。太太問女兒「為何將利是錢交給爸爸數而不願交給媽媽數?」小女回答:「因為媽媽平時只會沒收我的錢,而爸爸淨係畀錢我!」這則小事,套用政治術語是一個「互信」問題。
引申到香港管治,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為甚麼國民教育獨立成科、新界東北發展規劃、政府山西座拆卸重建商廈等部署都是在曾蔭權主政時已制訂政策公諸於眾,當時各黨派都不持異議,更未有任何情緒反彈;為何到了梁振英當特首,上述原本不是問題的都紛紛成了問題:國民教育被標籤為「洗腦」;新界東北發展規劃被誣為「割地賣港」;拆卸政府山西座被指為「破壞保育」。真是「輿情」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其實,癥結在於梁振英與部分民眾尚未建立互信。在反對派眼中,曾蔭權爵士的價值觀是「港人治港」的,可以信得過;但梁振英卻「疑似共產黨員」,其價值觀有可能是「黨人治港」的,於是「懷疑一切」,「逢梁必反」。
常言「心病還須心藥醫」。梁振英要以言行證明自己是「堅持一國原則,尊重兩制差異」兩者不會偏廢,以此取信於民。有了官民互信,管治自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