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拆孰留無標準 保育不成反遭殃

繼何東花園保育失敗面對拆卸重建的命運,另一個一級歷史建築甘道23號大宅也將隨時步其後塵,勢必引發骨牌效應。保育加速重建,「集體回憶」淪為「集體消失」,證明港府保育政策根本行不通,適得其反,現在是全面檢討保育標準的時候了。

甘道23號建於一八八七年,比何東花園歷史更悠久,建築更有特色,因而更具保育價值。有網站形容其「極富典雅維多利亞式建築特色」、「四周環境清幽寧靜,綠意盎然,空氣清新,匯聚大自然之美」,可惜此景可待成追憶,這座位於山頂、融自然及藝術之美的建築很可能保不住。業主早前申請拆卸重建,屋宇署亦已批出圖則,雖然當局希望業主同意以換地或部分保留等方案保育大宅,但成功機會渺茫。剛卸任古諮會主席的陳智思打定輸數,指業主未必同意換地,可能反提議現金賠償,這將是當局無法接受的天價。事實上,何東花園業主正是提出七十億元的賠償方案,迫使當局知難而退,放棄保育計劃。

見微知著,港府的保育大計已經支離破碎。前朝曾蔭權政府心血來潮,「忽然」保育,將一千多幢建築物納入保育計劃,而被評為一級的兩百幢歷史建築中,七成為私人物業,三成為政府擁有。保育政府物業容易,但保育私人物業困難重重,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政府不可能強制業主保育。可以說,政府愈是強調保育,愈是引起業主擔憂,愈是加快拆卸重建的步伐,不難想像,在目前地產市道熾熱下,一幢幢古建築將化身地產項目,套現為發展商手中的滾滾財源。

民意重保育,業主重利潤,這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事實證明,港府保育政策一廂情願,沒有可行性,也沒有可持續性,非但無法達到保育目標,反而加速古建築的消失,適得其反。至於上屆政府提議成立文物信託基金,透過民間募捐資金保育歷史建築物,這個構思同樣是閉門造車的產物,須知歷史建築物的業主多為富豪巨賈,由民間捐錢購買或維修歷史建築,不是叫窮人補貼富人又是甚麼!

私有古建築保育阻力重重,能保育的恐怕只是中區政府合署西座一類貨色。事實上,政府本打算將西座拆掉重建為商廈,以彌補中環甲級寫字樓供應之不足,古諮會亦一度將之評為沒有多少保留價值的二級歷史建築,為政府重建開綠燈,最終卻敵不過反對聲浪,西座被「升呢」為一級歷史建築。於是人們看到世上最荒謬的一幕:有八十多年歷史的何東花園以及橫跨三個世紀的甘道23號隨時被拆,而只有五十多年歷史的政府西座卻被保留。

該保留的沒有保留,該拆卸的沒有拆卸,港府保育毫無準則可言,而本該專業的古諮會也淪為政治工具,這正是香港無數亂象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