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產業單一化 難容優才展拳腳

良禽擇木而棲,香港要推動經濟轉型,必須吸引優秀人才來港,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問題是香港受到各種條件限制,吸引人才說易行難。

入境處數字顯示,自○六年推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至今,共接獲八千多份申請,已批准二千四百多名各行各業的優才來港,其中七成八來自內地,包括奧運金牌得主或知名藝人,其次來自美國及澳洲等地。已吸納的優才之中,以金融及會計背景最多,資訊科技及電訊居次,至於全球最渴求的科研人才則寥寥無幾,當局也不得不承認須再落苦功加強推廣。

表面上,優才計劃六年來已為香港招攬不少內地及海外各種人才,實際上平均每年僅批准約四百人,連原定每年一千個名額的半數也達不到,成績只能算差強人意。

值得留意的是,來港的優才專業領域並不均勻,主要集中於金融服務和商貿行業,反映優才計劃未能達到推動香港經濟產業多元化發展的目標,未能補充創新科技、創意、環保等新經濟產業缺乏的專業人才。再者,有兩成多獲批的優才來港後退出計劃,入境處解釋這批優才有更好的工作安排,其實這恰恰反映香港缺乏吸引人才的條件。須知道,獲批來港的優才均經繁冗和嚴格審核程序,如沒有在港大展拳腳的決心,根本不會提出申請,來港後旋即「另謀高就」,顯示香港的就業環境和條件未能留住人才,缺乏讓優才落地生根、貢獻所長的沃土。

多年來,香港一直敝帚自珍,對於吸引內地及海外人才抱持消極態度,甚至認定此舉等於搶港人飯碗,坐失及時延攬人才,提升人口質素,強化整體競爭力的優勢。就以優才計劃為例,○六年推出之初,由於申請門檻太高,成功來港的優才寥寥可數,當局在○八年降低條件,申請宗數才漸見增加。可惜獲批的優才數目,仍遠低於每年設定的一千個名額,反映香港對於人才而言並非特別有吸引力,內地優才佔了大多數的現象,更難免讓人質疑部分申請人來港是為了取得一本特區護照,方便他們來往全球各地。

香港吸納人才無方,而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已透過多種形式的計劃,不拘一格,分層補充經濟發展所需的大量人力資源,至今已吸納逾百萬名具大學資歷的人才,不少正是經由優才計劃移居該國。新加坡以開放、積極態度向全球人才招手,成功改善人口老化問題,提高整體競爭力,凸顯香港競逐人才的不濟。

加強人才競爭,優化人口結構,是全球各國和地區提升綜合競爭力的趨勢,香港缺乏天然資源,推動經濟產業轉型,朝向知識型社會發展所需人才,除了倚靠本地教育培養,必須創造吸引內地和海外優才來港的條件。可惜由於香港經濟結構單調,過分側重金融服務業,未能為科研等領域的其他專業優才提供來港發展的誘因,經濟產業轉型缺乏所需人才帶動,變成紙上談兵,又反過來令經濟轉型陷於停滯不前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