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爵士○五年擴充策發會時,以麵包發酵比喻政策制訂過程,拋出一張施政麵包色香味俱全的政治願景。七年過去,事實證明貪曾吹水不抹嘴,政策未見發酵,策發會倒先發水,委員成員高峰期暴增至一百五十多人,成了不折不扣的諮詢架構大白象。最後,貪曾「禍港七年」的施政,施政色香味沒有,焦爛臭才是真的。
說起來,策發會真是生不逢時,好好一個政策醞釀平台,十多年來在前兩任特首手下日漸淪為官場馬戲班。策發會全名策略發展委員會,九八年由董建華設立,原意是就本港長遠發展路向及策略提供意見,最初成員僅十多人,政商高層雲集,校長專家匯聚,聲勢浩大,風頭無兩。可惜的是,董建華崇尚空談,議而不決,策發會很快便如「中藥港」、「鮮花港」一類,華而不實,雷大雨小。
到了貪曾年代,策發會一度「翻生」,但角色已由為香港謀劃長遠諮詢平台,變為政改大戰鬥獸場。眾所周知,貪曾當年擴大策發會,成立管治及政治發展委員會,加入左中右政黨代表,目的就是為○七、○八年政改方案製造達成共識假象,以策發會抗衡立法會,以民意壓民意。結果,政改通不過,策發會再成政治孤兒,無論在官場或政圈,都沒有人再望一眼。
其實,策發會淪為空談組織,問題不在於人數多寡,而是特首冷待,意見無法左右施政。最明顯的例子,是早年復建居屋問題在社會熱議,策發會內的相關委員會達成共識,建議貪曾順應民意復建居屋,就連會內的幾名重量級商界人物也口徑一致,貪曾居然熟視無睹,置若罔聞,官場中人見此一幕,又怎會看重策發會?據傳現屆政府要大刀闊斧改革策發會,成員行精兵制,但若策發會意見不被特首重視的問題不改變,無論怎改革也是瞎折騰。
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