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酒丸難解酒

聖誕及除夕時節,派對聚會特別多,興之所至難免飲大兩杯,不少標榜有「千杯不醉」奇效的解酒丸亦應運而生。有藥劑師團體警告,目前無科學證據顯示有關產品可分解酒精,市面的解酒丸多數只加入食用纖維,充其量只有類似「飽肚飲酒」的作用,質疑產品聲稱有誤導誇大之嫌。提醒市民勿以為服用後便可瞬間酒醒,甚至如常駕駛,便會累己害人。

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會長鄭綺雯表示,坊間解酒丸均標榜可加快人體代謝酒精、阻慢酒精吸收或護肝等,但均未有足夠研究數據支持,雖然外國有專家研究以藥物增加人體肝酵素,以加快排走酒精,但僅屬十分初步的研究。「按目前科學知識,唯一可以解酒嘅方法,就係等肝臟自然代謝」。

藥物混酒精 可致窒息亡

該會副會長雷銘丰指,市面多數解酒丸的主要成分為「葡甘露聚糖」,是一種類似蒟蒻的食用纖維,最多只能產生類似「飽肚飲酒」的感覺,有可能減慢酒精吸收,但絕不可能分解酒精。不少產品亦會加入維他命C、人參、茯苓等,也無助解酒,最多只可在肝臟代謝酒精後,略為補充養分。

他指,解酒丸未必對人體有害,但若市民誤信其功效,或會放任豪飲,有機會引致急性酒精中毒甚至猝死,更危險的是以為酒後服用解酒丸便可如常駕駛,隨時造成人命傷亡。

近日天氣寒冷,市民易患傷風,雷銘丰指市面的傷風成藥主要分為通鼻塞的「偽麻黃鹼」及止鼻水的「抗組織胺」,現時標榜「無睡意」的藥物多數只含通鼻塞藥,而舊一代的抗組織胺仍會致倦意,市民服用後應避免駕駛,亦不宜飲酒,因藥物混和酒精有機會抑制中樞神經,可致窒息死亡。

切勿倚賴「事後丸」避孕

另外,部分人在節日狂歡時發生不安全性行為,鄭綺雯提醒女士勿倚賴「事後丸」避孕,該藥必須由醫生處方,並在性行為後七十二小時內服用,首廿四小時成功率有九成半,廿四小時後已跌至八成半,四十九小時後更降至五成八,不少藥房或網站違規銷售的「事後丸」來歷不明,其中或混入假藥,市民不應冒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