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台北一遊,見了些政治人物,包括副總統吳敦義、綠營的蔡英文、鄭文燦、高志鵬等人,感覺到雖然離二○一六總統大選還有一段日子,但是選戰其實已經開打,既有藍綠之爭,也有兩大陣營內鬥。不過,最有感觸的是學了一個新詞,就是「政治美感」。或許,將來可以發展為一種學問,就是「政治美感學」,成為所有從政人員的必修課。
政治美感,如何準確定義?提出這一概念的前民進黨青年部主任周永鴻,也沒有詳細描述,不過旁聽的人都能即時體會其所指。也許,這指的是政治人物給予大眾的好的觀感。
自然,政治人物予民眾的觀感,第一,有好壞、高下、優劣之分;第二,這種觀感也是不斷變化的。觀感正面,便可稱之為政治美感度高。
人的相貌是政治美感的第一要素,尤其是選舉政治中,選民首先是通過形象去評分,因此現代政客愈來愈「帥哥美女化」。在這點,馬英九原來是有優勢,但是之後其言談舉止,尤其是施政能力不佳,帥哥臉也使人看厭了。所以,言談舉止作為政治美感第二要素,而能力作為第三要素,是實質性的。
本來,梁振英的「政治美感」大幅領先唐英年,但僭建問題處理拖泥帶水,拖及半年之久,使其大大褪色,也時時露出倦容。無論如何,營造「政治美感」愈來愈成為政治人物的重要工程。也可以說,執政者營造「政治美感」難度高於反對派,像長毛者便毋須考慮「政治美感」。惟泛民只識反對,則可能培養不出二○一七的特首人選,何俊仁的政治美感其實連唐唐都不如。看當今泛民陣營,誰稱得上有「政治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