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程前往台灣參與台北會談,深深感受兩岸在密切交往過程中仍有開解不了的分歧,要邁進政治對話領域將遇上困難,必須以極大的耐心來處理兩岸問題。
台北會談有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大陸對台研究的各單位重量級人物及學者數十人前往出席,與台北的會議代表在會上不時擦出火花。
中共在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提出「兩岸在未統一前,對政治關係尋求合情合理安排」,故面對兩岸的新情勢,北京的會議代表提出了簽訂和平協議、軍事互信機制及文化協議等議題,惟這些即將被提上議事日程的議題在台灣還是沒有交集點。
台北會談聚焦在「認同與互信」。孫亞夫在會中表示,兩岸政治分歧尚未解決,雙方對「一個中國」的政治涵意的認知有所不同,這是客觀的事實,並由歷史的觀點來強調,指出毛澤東、蔣介石雙方均同意「一個中國」的主張,且對待中國領土主權的態度上有共同點,由此推展雙方都認為國家、領土和主權沒有因此分裂,台灣和大陸還是一個國家。
其實,台灣在這半個多世紀以來起了極大的變化,擺脫了蔣家威權統治,走上民主化道路。蔣介石高喊「反攻大陸」,誓要收復大陸的失土,在政治現實下淪為口號。台灣在社會多元化下,對兩岸關係的認知上也脫舊展新,甚而有了偏安的姿態,與主張「中華民國在台灣」區隔了中國大陸的政權,呈現兩岸分治的事實。台灣方面也認為,治權所及乃台澎金馬,歷史的淵源逐漸逝去,因而呼籲北京正視分治的事實。
兩岸已進入新紀元,大陸感性呼喚,希望雙方可就「一個中國求同存異,化解對一個中國政治涵意和認知的差異」。不過,兩岸首要溝通建立互信,才能促進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