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復興之路

習近平率領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在就任之後,第一次集體公開活動,就是參觀「復興之路」的展覽,其中當然有重要的政治含義。

過去中國提出的國家目標一改再改,最初就用大國崛起,這相信是一時得意心雄之作。崛起這個詞語,有威有勢,相當形象化,也可以收激勵人心之效。不過,因為太有威勢,反而引起國際社會的不安,對欲炒作「中國威脅論」的人士而言,正好對號入座。

這句口號,內銷一流,但出口就要打折扣,所以後來就改用大國發展,對外是減低了威脅力。因為發展是一個非常中性的用語,但卻有點溫吞水,出口可以,內銷的吸引力又不足,在一改再改下,平衡內外需要,終於用上大國復興。

復興有感召人心之力,但又沒有挑釁性,中國所走的復興道路,也不過是要回復到昔日的位置,而不是具侵略性的對外擴張。

以民族復興為國家的目標,是有相當大的氣魄,所謂全力建設小康社會,只是復興道路中間的一個小站,小康本身的目標不算高,而且只是局限於經濟層面,格局不大,不能用來團結和激勵全國的目標口號。

要走上復興之路不能只靠經濟增長,每年國民生產值增多少,更重要的是制度上的建設,而針對現時國家面對最嚴峻的挑戰,就是貪污腐敗,所以在十八大新班子上場後,反貪行動有雷厲風行之勢,由大省的副書記以至中級幹部紛紛傳出被雙規,甚至有評論說即將有廉政風暴的來臨。如果復興是目標,現時貪腐的作風還可容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