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中共背負三座大山

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一反他往日的風格,完全以白描式手法,冷靜而又有點冷血地展現了一九四二年那場大饑荒。尤其是影片尾蔣介石和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的一段對話更發人深省,令人浮想聯翩。蔣介石問李培基:河南旱災餓死多少人?李培基答:政府統計一千零六十二人;蔣再問:實際呢?李答:大約三百萬。兩個數字相差近三千倍。

三千六百萬人餓死

雖然一九四二年兵禍連連,難以有準確的數字統計,但從李培基口中說出這樣兩個天上地下的數字,依然匪夷所思。一千零六十二人餓死,擱在戰爭年代,屬於正常不過的數字。三百萬人餓死,無論處於甚麼年代,都是一個非常不正常的數字。自古官場真話少,但國民黨的河南政府敢上報一個誰都不能置信的數字,所謂欺上瞞下、上下其手、貪污腐敗,都是可想見的。而李培基當着老蔣的面,敢說出接近真相的數字,說明那個年代的官員,還有敢於說真話的人,還有着沒有徹底泯滅良心者。無可奈何的是,李培基一類的官員,在民國那個年代鳳毛麟角,國民黨在時隔七年後,就將大陸拱手讓給共產黨,跑到台灣去偏安一隅了。

聽到這段對話,無法不聯想起內地上世紀因「大躍進」這樣的人禍引發的大饑荒。一九五九到一九六一年,是中共向來對外宣稱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但縱觀百年氣象資料,這三年可大體稱得上「風調雨順」──小災當然難免,但大災根本沒有。可就是這三年,按照新華社高級記者楊繼繩的查證,中國至少餓死了三千六百萬人,而河南作為重災區,餓死人口大約為這一數字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超過一千萬人。但是,比國民黨政府還不如的是,中共在毛澤東時期一直對外拍着胸脯宣稱中國的糧食足夠吃,即使在改革開放後,直到近日,對於這段歷史,中共仍然諱莫如深,官方版本的餓死人數更是始終欠奉。

迴避不意味不存在

一味迴避不代表這段慘痛的歷史就不存在。馮小剛說拍完《一九四二》他不會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知恥了!他說,「我的臉在出來前要化化妝,我們這個民族也要像我這張臉一樣,需照照鏡子,哪怕看着醜,也比糊裏糊塗臭美強」,「一個人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這對未來的生活很重要。迴避歷史,迴避苦難,並不能代表它不存在。警鐘長鳴,以史為鑑,才可能避免悲劇重演」。

這些話清楚地表明了馮小剛拍《一九四二》的動機。雖然他一再規勸國人不要過多地聯想,但兩場相隔不過十七年的大饑荒,由不得人們不做類比。躬身自省,反思過去,是一個國家、一個政黨正確前行的前提條件。北京經常批評日本不能正確看待二戰中自己扮演的角色,不願或缺少反省精神,但作為執政黨的中共,對待這場大饑荒,以及後來的文化大革命和六四風波,卻從來沒有正視,也從來沒有進行過任何意義的認真清算,更不要說反省悔過和道歉賠罪。

中國百姓其實是世上最好統治的百姓。即使三年大饑荒餓死了幾千萬人,如此的大慘劇,卻沒有任何人揭竿而起。中共不能反省悔過,等同於虧欠人民之後再虧欠,饑荒、文革、六四,好比三座大山壓在中共頭上。因果報應遲早會有,這三筆帳也早晚要清算,中共負重前行,即使沒有外力介入,它自己也總有一天會被愈來愈重的歷史包袱壓垮。真到其時,一切都悔之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