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逾千港人因骨枯、關節炎等問題,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傳統的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要割走大部分骨骼,人工關節日後亦有脫位風險,患者或要再做手術。本港引入「伯明翰髖關節表面翻修手術」﹙BHR﹚,除可避免人工關節走位外,更可保留患者健康的骨骼,毋須全部換成人工,康復時間比傳統手術快一倍,為患者提供多一個治療選擇。
髖關節是大腿骨連接盆骨的球窩狀關節,支撐人體重量及保持平衡,在其他關節配合下,做出跑步、跳躍、蹲下等動作。髖關節受損原因包括骨枯、關節炎及創傷。
本港私人執業骨科專科醫生白展成(Brockwell)指骨枯是港人髖關節痛主因,本港每年進行約千宗髖關節置換手術,半數是骨枯患者。
髖關節受損的患者通常要接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割走整個股骨頭,再割走股骨近端骨骼,置入一支長七至八吋的金屬柄作支撐。但置入的人工關節比原有股骨頭細小,將來有百分之三機會脫位,令患者活動受限制。人工關節亦會逐漸磨損,平均壽命約廿年,患者或要再做手術,令不少年輕患者卻步。
香港近年引入可保留患者大部分股骨組織的BHR。伯明翰皇家骨科學院總監McMinn解釋,髖關節受損多見於關節表面,若為此割走大部分健康骨骼,並不值得,亦影響病人日後活動能力。BHR把關節表面損毀部分磨走,再安裝一個球狀人造關節面,對面髖骨亦安裝一個窩形關節面,好像帽子般保護上下兩邊骨骼。手術過程僅兩小時,病人術後三個月能恢復運動,例如瑜伽、跑步等,比傳統手術至少要快半年,再做手術的比率亦較傳統手術低七個百分點。
針對嚴重骨枯患者受影響範圍大,McMinn指,「伯明翰股骨頭部分切除術」(BMHR)是最新手術,將股骨頭約一半割走,再安裝人造球及窩形關節面,兩個關節面的形狀及大小與BHR組件相若,亦可保留較多骨骼。若骨枯情況持續嚴重,患者最終仍要接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