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中央聲音響度上升

中央對港政策有所調整,是○三年大遊行之後,特別是警惕境外敵對勢力對本港政治的干預。十八大政治報告強調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又提到要「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

十七大政治報告僅用「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五年後的十八大,則加入「防範」及「遏制」四個字,是更進一步的宣示,而且隱含要採取具體措施之意,可見中央擔心本港政局未來的變化,政治風險有所上升。

○三年七月後,中央不再講回歸初期江澤民的名句「河水不犯井水」,改以「不干預、有所為」為指導方針,結果深度介入特區的民主化進程,在時間表與路線圖的爭拗過程中,最後於○七年末由人大作出規定:最早可於一七及二○年推行特首普選及立法會全面普選。

一○年政改方案,民主黨冒極大政治風險,走入中聯辦與中央談判,幾經波折,最終達致共識,在今年立法會選舉中,引入五席所謂「超級區議員」,避免政改原地踏步。

在新的指導方針引領下,凡涉及政治體制的變革,中央要有最後話事權,已彰彰明甚。未來特首提名門檻及選舉方式,以至一六年政改的討論,中央均力求主導。

事實上,從○九年起,中央似有新一輪的政策調校,由「不干預、有所為」,改為向「適度介入、擴大影響」推進,要讓中央的聲音更加響亮,讓香港人聽得到,早前退休港澳辦高官狠批港獨,是最新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