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明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本港約兩成糖尿病人患有併發症「糖尿足」,當中六成人因血管病變引致下肢缺血,令足部潰瘍繼而腐爛壞死,約一半嚴重患者須截肢保命!有外科醫生指,早期下肢缺血徵狀不明顯,只有雙腳冰冷、無故疼痛、痕癢等,年長患者多誤以為是年紀大的正常現象,以致拖延治理。他呼籲有以上病徵糖尿患者盡早求醫,可透過超聲波等方法量度血流速度及血管阻塞情況,診斷下肢有否缺血。
外科專科醫生熊健表示,糖尿病患者代謝不正常,血糖及膽固醇過高,容易引起血管病變或神經病變,較常人高三至七倍機會導致下肢缺血。他解釋,患者的膽固醇黏附在血管表面,日積月累形成粥樣斑塊,令動脈收窄,影響下肢供血;若斑塊突然剝落,更會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急性下肢缺血。他指,早期下肢缺血病徵不明顯,「患者通常係有咗糖尿病幾十年、七十五歲以上嘅長者,會將下肢缺血誤以為係年紀大、血氣差、風濕或者關節痛。」
晚期下肢缺血患者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徵狀,即走一小段路足部便會疼痛及疲勞;部分人靜止不動也會感到足部疼痛,甚至影響睡眠;患者下肢亦因長期缺血供應營養,足部組織易損傷壞死,尤以腳踭經常受壓最易潰瘍。熊健曾接觸一名患糖尿病五十多年的九十一歲男病人,右腳尾趾無故潰爛長達半年,向專科醫生求診後確診患下肢缺血,接受通波仔手術及切除潰爛尾趾才康復。熊曾接觸最年輕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僅四十多歲,病者同時患有其他嚴重血管疾病。
熊健指下肢缺血可透過超聲波、血管造影及手腳血壓比例檢查出來,能了解血流速度、血管阻塞位置和程度,早期患者可服用薄血藥、抗膽固醇藥或止痛藥治療,中期患者則須接受「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回復下肢供血;嚴重足部潰瘍者則須截肢,否則可能因細菌入血,引致敗血症。他呼籲,出現下肢缺血病徵的患者應盡早求醫檢查,一般糖尿患者亦應嚴控糖尿、戒煙、做適量運動及定期檢查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