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從何來全無計 拆東補西添煩亂

找地、找地、找地,近來縈繞港府高層尤其是相關主責官員腦海中的恐怕就是這兩個字。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昨日宴請立法會房委會成員,結果淪為「鴻門宴」,議員紛紛要求當局增建公屋及居屋,甚至要求將公屋建造量增加一倍,由現時每年一萬五千個增至三萬個,加劇港府找地的煩惱。在巨大的找地壓力下,部分官員已出現病急亂投醫的傾向,非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添煩添亂。

公屋嚴重供不應求是顯而易見的,目前輪候冊上的申請人數已逼近二十萬大關,離「三年上樓」的目標愈來愈遙遠,否則就不會出現凶宅變成搶手貨的奇觀。問題該如何解決呢?最近有人提出是否可將勾地表中的閒置土地轉建公屋,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先是斷然拒絕,繼而轉變態度,表示將慎重考慮建議的可行性。他同時強調,公私營房屋都存在供求失衡的問題,當局會小心處理兩者的平衡。

所謂勾地表中的閒置土地,是指那些地處偏僻、面積小而商業價值較低的地塊,無法吸引發展商的青睞,因而無法「勾出來」發展。這些地塊數量有限,即使全部改建公屋,也是杯水車薪。最大的問題是,勾地表中的土地是規劃作私營房屋之用,若轉作公營房屋土地,無異拆東牆補西牆,遮人耳目的勾當。港府推出延長特別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兩大辣招,無非是展現遏制樓市狂飆的決心,若是市場解讀港府為了增建公屋而不惜減少私營土地供應,豈不是前功盡棄,為樓市火上加油?

公營房屋缺少土地,私營房屋同樣缺少土地,當局應想方設法同時增加兩者的供應,而不是顧此失彼,側重一方,或者屈從民粹,實行「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為了討好一部分市民而犧牲另一部分市民的利益,必然製造族群分化,加劇社會矛盾。雖然說,當局只是表示研究有關建議的可行性,不一定真的推行,但口風一洩,已經製造不合理的社會預期,這是自造陷阱,自找麻煩,決非智者所為。

自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受挫後,當局另闢蹊徑,提出不少似是而非的建議,如將啟德體育城計劃推倒重來改建公屋、重啟荃灣填海計劃等,現在又打起勾地表的主意。予人的感覺是,當局在拓地建屋方面已經黔驢技窮,方寸大亂,但求應付民意而胡亂出招。誠然,窮則思變,事急從權,如果當局真的沒有土地可用,莫說將體育城改建公屋,就算將「門常開」政府總部改為無殼蝸牛的臨時安置居所,也是可以考慮的,問題在於,香港真的無地可用,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當局為「地從何來」而大傷腦筋之際,其實無論是市區還是新界,都還有大片土地被棄置、被浪費、被霸佔。說到底,香港並非缺少土地,而是港府缺少地盡其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