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環環相扣

中秋臨近,不少學生趕着製作環保燈籠,但他們所用的材料,在台灣燈籠工藝師林朝欽眼中卻非真正環保,林朝欽的環保燈籠以再造材料來製作,加上獨創多用途連接環,使燈籠「增值」可廣泛應用,將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概念照亮傳統工藝。

「有些學生做環保燈籠,用很多瓶瓶罐罐,逼着喝完做燈籠,做完又丟掉,那不是環保呀!」不少DIY燈籠標榜廢物利用,燈籠製作過程中卻非真正環保,台灣工藝師林朝欽認為,環保概念是可持續發展,目的是讓傳統工藝增添趣味,可傳承下一代。

最近他親自來港示範將環保概念應用於燈籠製作上。他指出,普遍以竹和紙製的傳統燈籠,製作耗時和工序複雜,難以令新一代感興趣;他則以可重複使用的模具,配合簡單製作方法及大量再造材料,只需二十分鐘就可製成環保燈籠,「我想做一些改變,使燈籠容易令年輕人接受,我在台灣也有到學校教學生製作,也可成為親子活動。」

他的燈籠以碳鋼線為支架,糊上用野薑花和廢紙再造而成的手工紙,再發揮創意,可在紙上繪畫、噴漆,或加上葉子、禾穗和布碎等裝飾,令燈籠成為別出心裁的藝術品。最特別的是,燈籠可套上專利「多用途接環」,連接水樽、燈泡,使燈籠搖身一變成為花瓶、燈罩和座枱燈,亦令傳統文化產業破格創新。

「肯用心可比我做得更好」

林朝欽雖然外表粗豪,說起話來卻溫文儒雅。今年五十八歲的他曾當軍人,在投身軍旅期間首次接觸燈籠工藝,引起興趣,退伍後當上郵局局長,卻苦無時間鑽研,至近年退休,他終於無師自通,創作出別樹一格的環保燈籠,成為當地著名燈籠工藝師,其發明更於去年獲頒發專利認可,及多次於台灣的博物館舉行展覽,「有些人說我笨手笨腳,很難想像我做這種東西,我說只要你肯用心思,可以做得比我更好!」

記者陳詠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