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第三個「歷史決議」何時出台?

中共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最近在《高度重視學習中華民族發展史》一文中指出「要使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發展得更好,我們必須認真總結和發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也必須注重吸取和運用歷史經驗,科學把握和正確運用歷史規律,正確借鑑歷代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在中共十八大召開前夕,這番經驗之談對新一代領導人繼往開來提高執政能力頗有裨益。

改革開放 經濟掛帥

「總結歷史經驗,提高歷史素養」,歷來是中共黨的建設重要一環。眾所周知,黨史上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全黨統一思想,發揮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轉折意義起重大的配套作用。著名的延安整風,中共中央列出的學習文件就包括了歷史學家郭沫若論述明末崇禎帝覆亡和李自成失敗教訓的《甲申三百年祭》。眾所周知,中共黨史上第一個「歷史決議」通過是於一九四五年,總結中共成立二十四年的歷史經驗教訓;第二個「歷史決議」則通過於一九八一年,總結建國三十二年的歷史經驗教訓。如今,距離改革開放啟動已近三十四年,距離第二個「歷史決議」也過了三十一年,人們期盼中共十八大後適當時機作出黨史上第三個「歷史決議」是有理由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階級鬥爭為綱」轉變為「經濟建設為中心」;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單一國有經濟成分轉變為多種經濟成分;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人治轉變為法治;閉關鎖國轉變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消滅私有制」轉變為「國家保護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在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改革開放令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正本清源 有利新政

然而,三十餘年的改革開放並非一帆風順。由於政治體制改革滯後,「絕對權力產生絕對腐敗」法則衍生出官場腐敗、官商勾結、官民對立、貧富懸殊、司法不公、道德淪喪、群體性抗爭等一系列社會矛盾,亟待有效化解。另一方面,深化改革由於受到利益格局掣肘而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遇到所謂「改革找死,不改革等死」的「雷區」。而上述社會矛盾的積累及深化改革進退維谷,離不開對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重大歷史問題的評價,其中有些還牽涉到對第二個「歷史決議」中某些歷史人物、事件結論的再認識、再評價。

執政黨作出第三個「歷史決議」,有助於將改革開放以來被實踐證明有巨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決策總結成功經驗,甚至重新發現其重大價值,給予應有的科學評價,例如鄧小平南巡講話,黨、政、軍機關不准經商的決定等。同時對由於某種原因一直被「掃進地氈底」的重大歷史人物再評價、歷史事件性質和處理手法重新審視,例如毛澤東功過、一九八九年北京風波等。對的提煉經驗,錯的吸取教訓,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上升為理論,指導今後的執政實踐。如此一來,第三個「歷史決議」正本清源,統一思想,肯定有利於執政黨新一代領導人駕馭改革開放航船衝出狹窄的江面,進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境界!我想,這也是江澤民號召「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要自覺學習歷史」、「提高歷史素養」的期盼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