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歲的小孩應該活潑好動,但薛啟元卻呆呆坐在梳化上,雙眼累得瞇成一條線。上月中,家人發現啟元面部肌肉不協調、眼睛斜視、行路東歪西倒,求診後證實患上極難治愈的「腦幹膠質細胞瘤」,由於腫瘤廣泛影響腦幹,不宜施手術切除。有內科腫瘤專科醫生更估計他只餘下約六個月壽命。啟元的家庭並不富有,父母傾家蕩產廣尋醫生醫治,只望他能活下去。
位於葵涌公共屋邨的薛家,擺設簡單平凡,但四口之家失去如常的歡笑聲,三歲的弟弟在電視機前跳跳紮紮,哥哥啟元卻四肢乏力躺臥。十一歲的啟元原定今年暑假後升讀小六,在媽媽口中,長子原本身體壯健,且孝順乖巧,放學回家會自動自覺做功課,閒時又做家務,令媽媽能照顧胞弟。
今年六月,啟元父母發現他常發呆、記憶力變差、精神難集中,初時以為他沉迷打遊戲機所致,直至七月廿四日,即家人為他慶祝生日後一星期,其情況急轉直下,就如長者中風,走路時跌跌碰碰,母親查問時,啟元只懂說視力不清。父母旋即帶他到仁濟醫院求診,深夜再被轉送瑪嘉烈醫院入住兒童深切治療部。
「瑪嘉烈醫院嘅主診醫生話佢患有膠質瘤,做唔到手術,就算做到都會癱……」啟元母親憶述醫生傳來噩耗,指兒子患上「腦幹膠質細胞瘤」,腦瘤有四、五厘米大,並且「壓住好多神經線」,難以施手術切除,即使做電療、化療,亦未必可以延長壽命,「醫生話大部分同類病童,最多只有一至兩年命!」
看着啟元情況每況愈下,眼睛出現重影、分辨不到顏色,為人父母絕不放過任何救活兒子的機會,尋求中醫甚至另類療法。
啟元在本月中出院後,在父母安排下每天接受中醫的電磁波針灸,並服用人參、玉桂、黃芪等中藥材,雖然中醫免收診金,惟每天的醫藥費支出令他們百上加斤,父母需賒借度日,「為醫好囝囝,就算要賒要借都無辦法,只希望佢多活一天得一天。」薛父說。
根據醫管局資料,在腦部及神經系統患有腫瘤的十九歲以下人士,本港每年新增個案平均為三十四宗,每十萬人約有二點四名患者。內科腫瘤專科醫生邵祖德指,膠質瘤成因多與家族史或受輻射影響令基因變異有關,當腫瘤長至六、七厘米大,病人可能陷入昏迷。邵坦言,患者存活機會微,患者可以存活兩年的機會率只有兩至三成,而存活五年的更只有百分之三。
邵解釋,膠質瘤復發機會大,即使以手術割除也難以根治,而人體也不能經常動腦部手術。他檢視啟元的腦部掃描後表示,其膠質瘤位置接近腦幹,壓住大量神經線,增加手術風險,估計只餘下約六個月壽命。
「膠質瘤喺中醫學叫『奇恒之』,即腦瘤,啟元患嘅較嚴重,中醫治療都係五五波!」註冊中醫師夏兆光表示,啟元接受針灸和服食中藥後,情況略有改善,已恢復部分視力。
瑪嘉烈醫院發言人證實,啟元患有腦幹膠質細胞瘤,成因不明,曾於七月及八月期間入院治療,接受兒科(腫瘤組)、神經外科及臨床腫瘤科診治,醫生建議他同步進行化療及電療,不適宜利用手術切除腫瘤。社署發言人指,已協助該童申請高額傷殘津貼;兒童癌病基金則撥款七萬八千多元。不過,其家人指該款項只能在醫院接受治療使用。
2012年6月
啟元出現發呆、記憶力差,集中力弱症狀
2012年7月24日
啟元面部肌肉不協調、眼睛斜視、行路歪斜,往仁濟醫院求診,後轉送瑪嘉烈醫院
2012年7月27日
經電腦掃描檢查,確診患上腦幹膠質細胞瘤
2012年7月28日
情況惡化,視力轉差
2012年7月31日
情況穩定下來,轉送兒童病房休養
2012年8月6日
出院,轉向中醫師求診
圖:馮溢華、吳啓偉/文:杜寶琪